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者无疆(即将发于《读者》(原创))

(2006-05-27 17:42:00)
标签:

杂谈

 

   今天收到《读者》(原创)编辑的来信,说该文拟发于该刊第7期。

  

   三年前我在北京,一天如约去采访中科院一位赫赫有名的院士。在临去之前,由于刚到北京,我打电话询问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我该怎么到他的工作间。他在电话里稍作沉吟,然后告诉我说:“这样,你开车向西,过苏州桥,人大,然后到中关村,在中关三桥调头,把车停在楼下的院子里,我在三楼。”我在电话这端一边飞速的记录着各个地名,一边思忖着该如何转乘公交车。

 

我想那位老人是高估我了,或许去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是京城富有的名记,不像我,一个刚从南方来到北京的谋生者,甚至连骑自行车都不会,租住的房子还是一间没有暖气的平房。

 

采访老人之前,他的助手接待了我。这位年轻干练的助手递给我一杯水后说:“教授被你的真诚所打动了,说真的,他这十年来都没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了,因为从来没有哪个记者会像你这样连续两年给他写信要求采访,会在两年里的每个节日给他寄送卡片。”没想到老人还记得我的这些细节,我的眼睛开始有点湿润了。

 

那位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天凌晨四点准时起床,锻炼一阵后就开始了一天的科研工作。在我的五年记者生涯中,他是我采访的最权威、最知名的一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对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平易近人,对我提出的那些在他看来是低级、幼稚和初级的问题也一遍一遍地为我解说。他甚至还邀请我留下来和他一起吃晚饭。

 

我始终没有向他提起我并不是开车来的,而是手捧着北京地图一路换乘公交车而来。

 

没想到三年后,我又和那位老人见面了。一所研究机构在网上看到了我采访院士的文章和我取得了联系,邀请我参加他们举办的一个研讨会,而那位院士,也在他们的邀请之列。

 

自然地,我们又见面了。当主办方介绍我的名字时,我看到那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侧着头,在人群里搜索着什么,我起立向来宾致意,老人恰好看见了,挥手让我坐到他的身边去。一次短促的采访,况且时隔三年,没想到这位日理万机的老人竟还记得我。这使我不胜感动。

 

在那次会后,我终于忍不住向老人说起了我当年的窘境:“其实……我当时并不是开车去的,而是一路辗转乘坐公交车而去的”,我顿了顿,解嘲地说,“即使现在,我也还没有车。”

 

我本想向他述说上次采访他时的“花絮”,权当加深印象吧,没想到这位老人听完我的讲述,竟然站起来双手握住我的手:“对不起,我今天郑重向你道歉,为我的冒失。”我没想到他会这样,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慌乱地摆着手,请他坐下。这位老人的再三道歉,使我对刚才自己说出的话顿生悔意,他看出了我内心的不安,说:“谢谢你今天告诉了我,不然我还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犯下的过失……”

 

我愣在那里,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想想当初,因为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使他破例接受我的采访,也使我有了一次与名人面对面的机会;而现在,老人竟然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过失真诚地向我道歉,可是那能算作是他的过失么?因为他的真诚,使我倍加从内心深处尊重他,敬重他,并以他为楷模。

 

我想,真诚,是人与人之间处事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隔膜,真诚可以化敌为友。寂寂无名的人,通过他可以更上层楼;功成名就的人,通过他可以使周遭的人受益终生。

 

——诚者无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