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img.163.com/news/2006/2/8/200602081522038982c.jpg
我和林子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做一本书了。林子跟我大学同校同系同级不同班,现在某报社做记者。
我们拟订的预期的成功标准就是:不求赚钱,只要把这本书做出来了就算成功。
我们知道要自己做一本书出来,实在是有着太多的困难了。书号、选题、设计、印刷、发行、收款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难的难题。
然而这些所有的难题加在一起,与一颗一心想要做事的相比,这些困难都已经不在话下了。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第一,发行渠道从哪里来;第二,选题。至于书号,我们知道只要通过钱就可以轻松解决;印刷也是如此,通过在鸟都报做图书出版以来,我手上已经有了好几家印刷厂的资源,对纸张、价格等都有了了解;排版设计也很好解决,有很多朋友都是干这个的。
自己做图书,最重要的是解决发行渠道。再好的书,如果不能发行出去的话,最终都只是废纸一堆。如果发行渠道不能解决,那就根本没有做书的必要。
林子的一位朋友林木森小姐是北京一家图书公司的发行主管,也曾经想自立门户自己单干,但她不懂内容编辑,不懂印刷,曾经投资了10万元自己做一本书,被一个人骗了10万元书还在摆在印刷厂无法继续印刷完毕。受过一次伤的李小姐伤心不已,希望能找到一位懂印刷、懂内容的人合作,恰好林子也需要人搞发行,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都想尽早见面。
李木森在电话里听完林子宏伟的计划后很是高兴,当即表示了见上一面,长谈未来的决心。于是,在一个周末,我和林子飞到北京。李木森的朋友开了一家武馆,馆主是从纽约留学回来的海归,中国武术在海外有众多的拥趸,于是他开设了这个武馆。我们在他朋友的武馆见了面,商谈非常愉快,李小姐愿意提供全国各地发行商的名单,她也愿意把我们介绍给她的几家发行朋友。我们在李小姐面前夸大了自己的业务,声称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因为这本书的题材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渠道,这才想与李小姐合作。
谈到最后,李小姐说希望有一天我们把书做向海外,直接把定价的单位改成美圆,前面的数字都不变,赚美圆,那才叫赚钱呢。
在北京洽谈完毕回到鸟城后,李木森小姐非常诚意地将她的资源——全国各地经销商的名单发到了我的电子邮件中,一个渠道就这样拿到手了。
渠道这个最重大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剩下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选题策划了。
我们当初提了这样几个选题:揭开房地产的黑幕、教育内幕、医疗内幕,房子、教育、医疗这三大问题,都是与当下中国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题材。除此之外,我们还策划了一个颇富争议性的选题:军事题材,纪实性的,中越自卫反击战的。
之所以提出中越战争的选题,一是因为军事题材的书籍比较走俏,二是该题材已经有多年没有人做过了,三是手头有几个现成的作者资源,他们都是参加过那场战争的记录者,都有比较内幕的材料,不少老战士强烈要求我们能出版该题材的书籍。可以预料的是,倘若出版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畅销。
或许很多成功者都具有冒险精神,很多事情,成败都只是刹那之间的事。我们思考了很久,一会说做,做了一段时间后又说不能做,就这样反复不能确定下来。
有一天我回到家,跟他再次讨论能不能出的问题。他说这事儿得先问出版社,我想也是,到时候即使出了问题也是出版社扛着。问了几家出版社都说不能出,我们都有些焉了。
那几天我们天天往鸟城新华书店跑,看有没有类似题材的书,找遍了每个角落,什么战争的都有,就是没有那场战争的。逛完了书店,我们开始逛电子音像店,在电子音像店,我们意外地发现了有一家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碟子底版上有这场战争的名字。
于是我们跟那家电子出版社咨询,对方说可以出版这类题材的作品。对电子音像制品我们都比较熟悉,现在市场上很多图书都是一张光盘加上一本手册,只不过审批换成了光盘号,书作为手册赠送罢了。这对音像制品而言并不是违规的,电子音像出版社审查的是光盘的内容,很少审查手册的内容,手册其实就是书,只不过按照正规程序不能被称为手册罢了。
关键的一点书号(其实是光盘号)解决了,不管怎么说,现在可以拿到合法手续了。于是我们又鼓足了干劲,加紧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