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分类: 核心素养小课题 |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设计者: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楚利平、数学高级教师,西安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版本:北师大版
模块: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课题:§6.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授课班级:西安市八十九中学高2019届5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②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③会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描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线面垂直问题的证明。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引导学生画出空间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图形,以及
在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过程中探索几何证明方法,进一步培养
和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论证能力。
②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提升
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 类比迁移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直观观察”,“操作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的过程,初步体会垂直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体
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②通过垂直关系的探究和应用,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解决问题,体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激励学生敢于尝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5.教学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归纳,定理的理解和初步应用。
6.核心素养:数学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及符号、图形语言的表达能力。
7.教育教学方法:“问题驱动,高效互动”的双动教学模式
8.学生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师生互动、听讲练习,小结巩固。
9.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施。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过程
步骤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那些种类?如何用图形和符号语言来表示?日常生活中
你见到最多的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其中哪些位置关系较特殊?举例说明。
学生: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线在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
学生全体在练习本上画图形和用符号语言表示上述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归纳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为建构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步骤2.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 利用幻灯片大屏幕播放学校周一升
国旗的画面、学校三思亭,直立的松柏等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学生:老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位置关系,刚才的图片给人的感觉都是直线与平面垂直。
老师:对,我们本节课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
步骤3.利用三角板放在墙角,使三角板的直角C紧贴墙脚,直角边AC与墙缝重合,旋转另一边BC,在转动过程中使BC紧贴地面,这时可得AC与地面垂直。据此,你能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相互讨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
步骤4.你能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吗?请用文字语言描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老师板书:
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称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
垂直。
【设计意图】归纳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步骤5.用图形语言来表示直线与平面的垂直。
如右图,把直线
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横边垂直。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6.定义辨析: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3)我们能否通过直线与平面的垂直来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老师适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发展学生的学习交流能力,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为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做铺垫。
步骤7.如何判定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呢?观察下面两个长方体中直线a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及a与平面
的位置关系。
①由图一可知:当直线a与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b、c都垂直时,可得
②由图二可知:当直线a与平面α内两条不相交直线b、c都垂直时,a与平面α不垂直。
学生观察图形,分组交流,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直观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步骤8.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图形语言:
步骤9:学生讨论交流判定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用途是什么?如何用?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相互分享结果,然后老师总结:定理的条件是
定理的结论是
;用途就是用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在具体应用时,若条件不足,
需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对应的辅助线。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
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心理认知的发展。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对问题主动探究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所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步骤10.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应用
例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为菱形,直线PA⊥平面ABCD 。
求证:直线BD⊥平面PAC。
分析:要证直线BD⊥平面PAC,需要证明直线BD垂直于平面PA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由菱形
的性质可得BD⊥AC,再由直线PA⊥平面ABCD可得直线BD⊥PC,从而使问题获解。
证明:∵PC⊥平面ABCD,
BD⫋平面ABCD
∴PC⊥BD
又∵ABCD为菱形
∴BD⊥AC
PC∩AC=C
∴BD⊥平面PAC
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代表上台板书。老师点评,再用幻灯片展示规范解答,并小结此类问题的通解,渗透算法的思想。
例2.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
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已知:
,
求证:
。
,若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需要证明直线m垂直于平面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没有直线,需要做两条相交直线,创造条件应用定理;若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需要证明直线m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则在平面内任意做一条直线然后再具体证明。
证法一:在平面
内做两条相交直线a、b.
∵
⊥
m⊥a
同理m⊥b,
且
证法二:设a是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
∴
∴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适时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确定教学的方案,做好课堂生成性素材的预案,学生板书,老师点评小结,并用大屏幕展示规范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定理和定义证明直线与平线面垂直问题,培养学生做辅助线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几何论证能力,经历数学语言转换过程,体会数学语言的多样性和符号语言的简洁美。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如果直线
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
⊥α;
②如果直线
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则
⊥α;
③如果直线
不垂直于α,则α内没有与
垂直的直线;
④如果直线
不垂直于α,则α内也可以有无数条直线与l垂直
A.0
2.如图所示,定点A和B都在平面α内,定点P∉α,PB⊥α,C是平面α内异于A和B的动点,且PC⊥AC,则△ABC为( )
A.锐角三角形
3.如图,点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O 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
且PA =PC PB =PD 。
求证:PO⊥平面ABCD。
证明思路:要证直线PO⊥平面ABCD,需要证明PO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证明:
O是AC的中点
∴PO⊥AC
同理PO⊥BD
又∵AC∩BD=O
∴PO⊥平面ABCD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对于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行为进行评价。
五、小结
1.理解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理解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会用判定定理和线面垂直的定义证明简单的线面垂直问题。
4.本节课的核心素养: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5.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与划归思想,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作业:课本42页A组4,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特色:
①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突出学生对问题探究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分组交流时注意学生个性特点的互补,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②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体会交流、合作和竞争等现代意识,充分展现班级文化精神“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的理念。
③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建构主义教学原理。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对概念与方法的探究与剖析,由此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研究,符合新课标必须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来龙去脉的精神,从注意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通过师生高效互动,生生有效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符合我校实施的“问题驱动,高效互动”的教学模式。
④内容设计上突出知识点整合与拓展,技能演练上突出解题规范,强化过程分析,突出分析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实践与应用,着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发散思维的数学素养,既强调了学生的学,也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⑤本节课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表现良好,回答问题踊跃,在证明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其中刘立坤,南皓予板书规范,在学生书写完成之后,老师点评,再用幻灯片通过大屏幕展示完整的论证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把算法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中,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在例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会用判定定理证明,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学生一起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证明命题,并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形成批判的数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