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现状
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本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并且每5000名至7000名学生中必须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是一致的。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将学习心理、健康情感、坚强意志、人际适应、反应适度、青春心理、升学与择业心理、健全人格等八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纳入到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法指导课》、《中学生心身指导课》和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见《人民教育》1998年第一期《营造青少年“心的乐园”一一成都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纪实》)。
华东师大一附中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套方法,总的说来是:心理教育要全面、心理咨询应及时,心理调查、心理训练为辅佐。具体做法是:(1)开设心理教育课,每周一节,排入课表,系统接受心理教育。心理教育课是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内学习心理卫生常识,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格水平;(2)心理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中;(3)心理教育渗透在品德教育和课外活动中;(4)创建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5)向教师宣传心理卫生常识;(6)建立学校一一家庭一一社会心理教育网络。(见《上海教育》1999年第六期《教育咨询调查训练一一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研究》提出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模式是一个基本精神、两条基本途径、多种形式、多方面支持保障,即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的素质,促进其健全发展的自我教育为基本精神;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两条基本途径相结合;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支持为保障。(见《教育研究》1998年第一期《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由杭州大学教育系与浙江武义县实验中学合作开展的课题《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提出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措施,提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包括:多方人员参与教育(全校师生共同关心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课题组成员全力以赴,学生骨干参与);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专设心理素质课,开展分组心理辅导,加强个别心理教育);现行课程的心理素质教(文化学科协同教育,活动课程协同训练);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创建良好的班级气氛,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家庭、社会协同心理素质教育(引导家长协同教育,组织社会协同教育)。(见《教育研究》1998年第二期《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
河南教育学院、美国培斯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提出了《关于中学集体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首先,对学校开展集体心理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可行性分析进行了说明;其次,指出心理教育课程是进行集体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中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相一致,符合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规律,又可为学生所接受,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第三,分析了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从学校内外环境的支持系统,师生之间良好气氛,有效的心理教育评价体系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见《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七期《关于中学集体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