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战后,质疑或指责朱广沪代表着一种民意。就一场完美的失败,铺天盖地地去责难一个教练,这显然不太公平。可朱广沪是一年前被推到前台的,那时他就已经在自己的舞台上开始“比赛”了,赛期持续了一年,我们姑且把日前的中伊之战当成“终场哨”,如此看来,中伊之战的失利就不是偶然了。
诚如失败不是偶然一样,朱广沪的保守也不是偶然。熟悉他的都都了解,从他执教健力宝队时,该队的防守体系堪称完美,李玮峰,马里克等人顶天立地,中超可谓无人出起右。重视防守,这本身没错,可错就错当朱广沪从地方球队入主国家队后,抱着防守的大腿不放时,他的球队自然也失去进取精神,球迷也失去了对这支球队寄予的希望。
2005年的三月初,朱广沪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大国家队,5+2模式,国奥与国家队的二合一计划等等,一切传闻都围绕着他这个主人公来进行。事实上,阿里汉走后,国家体育总局和足协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制定出不聘请外籍教练的大原则。正是在这样原则下,朱广沪成为新的神像,即使在5+2模式里,足协也只拟定一个体能教练来装点门面。朱广沪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上台的。
纵观去年的国家队,基本是两条战线作战,即以所谓13场国际A级赛事为主脉络而进行的系列欧战;另一个则是亚洲战场。亚洲战场,确切地说是东亚战场,东亚四强赛和东亚运动会两度封王,国足有些飘了;而欧战的持续不开和,国足有些傻了。这两种表情是一种尴尬,不仅是国足自己的,更是朱广沪的。这是因为,欧亚两个战场,作为主教练,他不论在用人,战术,以及感悟自己的使命上,都出现严重偏差。
朱广沪的使命是什么?从足协当初的设想里,他的球队不仅要完成2010年世界杯的预热,更要承载锻炼新人,为08奥运会备战的目的。回首去年,锻炼新人基本成为空话。狗年到了,面对亚洲杯小组赛,本以为朱广沪能幡然醒悟,大胆启用年轻球员。可从中巴和中伊赛场上,我们仍然看到固执的朱广沪,他还在唯成绩论,除了以老面孔增强自信,还用保守的战术思路来加大胜利的保险系数。
在朱氏哲学里,许多东西可以理解。比如他的防守即为保守,而他战术上的保守,又能让人看出他的人生哲学——赛场上需要防守来保护比分,生活上需要“防守”来保护自己的位置。经过2005年后,没有成绩的主帅就意味着下课。裴恩才怎样?也是中超里的暴发户,最后不也落个狼狈而去?成绩的确是硬道理,这一点朱广沪不能不知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广沪的行为艺术背景深厚。中国足球就是这样的环境,打不好就下课,老朱只能适者生存了!可对中国男足来说,要成绩,要的仅仅是眼前的成绩吗?更何况,眼下的朱广沪,眼前的成绩也没抓住。怎么办?不论老朱自己,还是足协,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后事”问题了?
去年八月下旬,贾秀全沉寂一段时间又神奇“复活”,出任国青队(U19)主教练,这多少让人感到一点意外。在贾秀全的U19国青队里,适龄球员有蒿俊闵、崔鹏、赵铭、毛彪、王永珀、于海、黄博文等人。贾秀全的出山有很深的意味,比如,朱广沪和他一前一后,他们是不是足协为08奥运上的双保险?尽管这是猜测,但理性的人还是认为,以任何方式让朱广沪感到压力,并在压力下表现出天才和灵性,这对他自己和中国足球来说,都是幸事!
遗憾的是,经过亚洲杯两场小组赛,朱广沪还是一年前的朱广沪,他没有改变自己,甚至更加固执。的确,输给伊拉克不意味着世界末日,可小组出线又如何?凭眼下国家队的实力,他能混进四强吗?没有一种答案能让人乐观。
怎么办?思考国家队的命运,显然又不是朱广沪自己的事情。让朱广沪改变自己很难,除非足协明确告诉他,“亚洲杯,乃至亚运会,不要计较成绩,全用年轻人来打……”足协敢这样说吗?也难!因为足协也要把足球的丰硕战果进贡给总局。政客们有几个高瞻远瞩的,不搞面子工程不行。问题是,眼下的朱广沪真会给足协足够的面子?
一个不思进取的球队,它不会给任何人面子的。球迷伤心,媒体伤心,甚至连球员自己或他们的亲属都伤心,这样的球队会在亚洲杯上走多远?既然如此,球迷喊朱广沪下课是没有用的,还是足协领导们和总局开个会,好好研究一下一年来朱家军走过的路吧!考虑一下老朱的“后事”,这是对领导负责,对老朱负责,也是对这支球队负责!
前一篇:郝思佳说,张靓颖也不漂亮啊……
后一篇:你以为会写《道德经》就是儒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