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房地产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2009-02-12 01:00:05)
标签:
房产 |
今年房地产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章林晓
中国房地产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这是当前非常紧迫的问题。该答案不光直接反映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好坏,也将决定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决策,同时亦影响潜在购房者购房时机的选择。
硬着陆和软着陆,当然都是形象的说法。好比两人从高空往地面跳,目的都是着陆。一人背有降落伞,凭借降落伞缓缓着陆;一人直接往下跳,顷刻间着陆。前者就是“软着陆”,后者则是“硬着陆”。软着陆平缓,但付出代价较小;硬着陆迅捷,但付出成本太大。
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相对于硬着陆的大起大落,自然是软着陆的平缓适度来得更好一点。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为避免过大的成本,总是追求软着陆而避免硬着陆。
国民经济什么样的回落才算平缓适度?有人根据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给出我国软着陆的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率≥7%
,失业率 ≤
4.5%,通涨率≤4.5%。对于这些指标虽然有些争议,但其他人给出的数据差异也不是很大,争论的核心无非就是谁的指标更“适度”。
宏观经济有着硬着陆和软着陆的指标,但行业经济却很少有,譬如房地产行业,至少到目前为止就我所见来说,还没有看到类似宏观经济这样的量化指标。
那么,房地产经济究竟有没有软着陆和硬着陆之分呢?如果存在区别又如何来区分呢?更进一步说,房地产经济的硬着陆和软着陆,有没有宏观经济那样的具体经济指标呢?
讨论中国房地产经济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这一问题,前提当然是先前的中国房地产经济已经存在过热现象,经济运行中发生了超高速增长和房价超高幅上涨。对于这一点,我想现在业内外应该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了。
由于房地产素有消费品与投资(投机)品的双重属性,再加房地产市场区域性的特点,因此适用于一般消费品市场的诸如“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的金科玉律,恐怕就很难适用于房地产市场。美国不就出现了一二美元一幢的别墅吗?
我个人认为,虽然房地产经济的硬着陆和软着陆,很难找到类似宏观经济那样具体的量化指标,但却可以从房地产行业如何洗牌的方式,来区分出房地产经济最终是实现了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春节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我时,记者王松才提了几个很好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是“您认为房地产企业究竟是不是在过冬?”另一个是“目前国内房企面临着诸多困难,您认为下一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兼并重组?”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问到了中国房地产行业最终将以何种方式“洗牌”,也就是说问到了中国房地产经济最终将以何种方式着陆。
现在,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是在真真切切地过冬了,而且这个冬天还很寒冷。什么叫过冬?过冬只是一种比喻,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说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形势很严峻,甚至面临能不能存活下去的严重威胁。
企业为什么会倒闭?主要的原因有两种:一种叫资不抵债,一种叫难以为继。现在,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正面临“难以为继”和“资不抵债”的双重风险。
首先,先来说说“难以为继”——
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来源是什么?房地产企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房地产的销售收入。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后,全国许多地方的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凝冻状态,销售量下滑十分迅速,到目前为止,有的地方有些楼盘已经是3个月甚至是4、5个月的零成交。
资金高密度,可以说是房地产的行业特征之一。现在,销售收入没有了,“难以为继”的风险在房地产企业已日趋明显。
其次,再来说说“资不抵债”——
过去几年,不光在开发商还是在专家学者之间,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房地产即便存在泡沫,这泡沫也是硬泡沫,尤其是里面的土地泡沫不容易破灭;另外还有人认为,由于土地的垄断特性,我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有能力托住土地泡沫进而托住房地产泡沫;更有学者和研究机构认为在中国城市化没有完成前,房地产价格只可能上涨而不可能下跌。
在这些观点和理论的影响下,过去几年许多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决策往往是激进的而非保守的。一旦遇到宏观经济趋紧,房地产泡沫特别是地产泡沫出乎意料地破灭,这些房地产企业自然难免要措施不及了。
更可怕的是,在经济趋冷趋势下,房地产压力会远超其他行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土地资产的特点。土地资产有别于其他固定资产,其他固定资产都提取折旧,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的,而地产属无形资产,它不提折旧而是实行摊销,但可以通过评估和交易重新恢复或重建,而且这个恢复或重建后的价格能得到银行或其他市场主体的信任,可以此去作融资抵押。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都是建立在“土地价格可恢复或可重建”基础之上的。不论房地产企业取得土地时成本多低,在价格暴涨后,房地产企业激进的战略布局,都是以暴涨后的价格去抵押融资并实行扩张的。一旦遇到房地产(土地)泡沫破灭,囤积房地产(土地)越多的企业,“资不抵债”的风险也就越大。
房地产企业为什么不敢大幅降价销售?一旦大幅降价销售,一些房地产企业“资不抵债”的风险,就会立刻从“潜在”走向“现实”,而如果硬挺着“沉在水底”,或许还能侥幸躲过寒冬期。这也是许多开发商为什么不降价销售的原因之一。
从房地产经济的特征分析,如果部分房地产企业只走到“难以为继”,就引发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洗牌”,那么中国房地产经济可以说是实现了软着陆;而一旦许多房地产企业接近或者越过了“资不抵债”的底线,那么,中国房地产经济实现的将是硬着陆。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如果没有特别强有力的调控措施,中国房地产经济可能正向着硬着陆的方向发展。
迟到的话——
上周末,新浪房产的王彩霞小姐邀请我在本星期做一个博客周,我当时一时冲动应承了下来,后来发现这个博客周对于我来说是勉为其难。一是“房产博客周——汇集名家观点把脉中国楼市”,实在把我给吓坏了,命我做第一期更是把我放在火炉上烤了;二是我白天要上班,晚上另有专栏文章要写,而且尚处春节,时有亲朋来访。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只能勇往直前了。好在只有五天,要不我真的想逃之夭夭了。周五最后一天,我的博文想谈谈,购房者能否在房地产着陆过程中抄到底。我自知博客周做得不好,有负新浪房产的推举和网友们的惠顾了,在这里表示歉意了。同时感谢新浪房产的邀请和广大网友的惠顾,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几位老朋友对我的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