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换顶“帽子”更舒适
■章林晓 2007-5-14
立夏一过,再戴御寒的暖帽显然已不合时令也不利健康了,此时该戴的应是遮挡炎炎夏日的各式凉帽了。在这“夏日炎炎”之际,中国房地产行业如果换戴一顶“帽子”,会不会也更舒适一些呢?
“该不该取消房地产业支柱性地位”在民间争论正酣。最近,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室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央和地方都要放弃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提法,在发展政策上改变“房地产偏好”,还房地产业的本原,即民生性产业。此言一出,在房地产业界立即引起了激烈争论,赞同者与反对者都同样声音响亮。我原本想加入反驳者行列,因为自己毕竟也算是研究房地产经济的,从私心来讲对房地产行业有着些许偏好。但是,斟酌良久后反倒赞同起报告的观点来了。
大家知道,正式明确房地产行业为支柱产业的是“国发[2003]18号”文件,国务院在该文件中首次明确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然,实际上早在1998年房地产就已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支柱产业了。房地产行业在当时戴上“支柱性产业”的帽子,应当说是历史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迫于“经济气候偏冷”的压力,我国当时决定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性经济决策。为扩大内需,我们主要采取了住房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政策,目的就是所谓的“逼你消费”。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愿意不惜血本的,因此,教育产业化轻松地完成了“逼你消费”的任务。有病就得医,因此医疗产业化也轻松完成了“逼你消费”的任务。
然而,住房产业化在完成“逼你消费”任务的开始阶段,步履却颇为艰难,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节俭是一种美德。“今日有酒今朝醉”肯定让人瞧不起,那种“卖祖宗田地、吃子孙米饭”的行为自然更让人不齿。无奈之中,我们只好引进了“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念。“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终于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关联度非常大,房地产投资能拉动50多个产业的发展,有人估算其拉动率约为1∶2.86。因此,一旦当“中国老太太”争着当起“美国老太太”,中国房贷从1998年的426亿元到2005年的近5万亿元7年间飙升115倍之后,房地产业在完成“逼你消费”的任务同时也就一马当先成为了“领军人物”,戴上“支柱性产业”的帽子也就当之无愧了。
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住房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过犹不及”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教育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由于我国基础科教领域投入不足,我国全球竞争力排名连年下降。医疗方面的弊端,则是我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WHO排到了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则排到了第188位,居全世界倒数第4位。
而住房方面的弊端,则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虚高房价已经成为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虚高的房价一方面对居民的其他消费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本身也越来越显现出“有价无市”的危险迹象。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外公布的今年“两会”民意调查显示,有九成以上被访者两会期间最关注房价,房价问题在市民关注度排名中遥遥领先。其次是虚高房价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的大案要案和窝案串案。最高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组长张耕日前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当前,房价高是人民群众反应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目前城镇建设领域出现的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商品房价格虚高、市政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商业贿赂犯罪。最后,虚高房价已经直接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2005年8月,央行在《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说,对商业银行而言,居民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很高,是“黄金资产”。但到了2006年12月,央行在《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中却首次以专栏形式对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作出了预警。
穿什么服饰、戴什么帽子合适,自然要看当时的时节和出席的场合。同样,一个产业要争什么地位有利于自身,也得看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背景。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今天,戴“民生性产业”的帽子恐怕远比戴“支柱性产业”的帽子更为舒适和有利一些。
(作者为房地产高级经济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