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CPI只有0.8% 央行为何要加息?

(2006-05-08 11:18:59)
CPI只有0.8% 央行为何要加息?
 
2006-5-8 08:58 
章林晓
 
  4月27日晚,央行突然宣布,从4月28日起上调贷款利率。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人意料。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是,3月份CPI只有0.8%,央行为何要加息?
 
  CPI加息的风向标
 
  一季度,银行信贷大增,达到1.26万亿元,超过全年贷款目标2.5万亿的一半,信贷的快速增长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CPI总水平同比仅上涨1.2%,增幅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CPI同比上涨0.8%,涨幅比去年同月的2.7%下降1.9个百分点。
 
  在学界普遍看好央行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际,央行突然上调贷款利率的举动,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预料。
 
  “有月度价格指数以来,央行第一次在同比通货膨胀率很低的情况下前瞻性地加息”。有学者如此评说。
 
  不过,有许多人认为,前瞻性加息的解释,显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CPI确实只是一个滞后的指标,但是,仅仅因为其只是一个滞后性的指标,就不能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依据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显然不是。
 
  在我国加息的“风向标”中,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们总是忘不了CPI,而且还常常自觉和不自觉地将CPI列在前列。我们也不会忘记,历史上,往往是在警示“通货膨胀”后, “加息预期”才真正升温。
 
  如2004年4月下旬,面对加息的呼声和预期越来越高,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说,央行近期无意加息,但是如果CPI继续爬升,超过一年期贷款利率(5.31%)的话,会适时考虑提高利率水平。同年6月上旬,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济南等地调研时作出了更大的暗示。他表示,利率变动要跟上价格变化,否则会形成负利率,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和倾向变化。
 
  那么,我国的这次加息,是不是因为货币政策操作,开始脱离传统的“逆风向而动”(即利率变化看CPI等经济数据的变化)的轨道,转向追求某种“中性”的货币环境的结果呢?
 
  (注: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使名义货币供应量保持在不会引致人们改变其在全部财富中愿意以货币持有的比例。换言之,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那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任何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货币政策。如从2004年6月起,美国连续多次加息,并非缘于美国当时的通货膨胀率有多高,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率上升有多少担心,而只是希望利率变化来对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
 
  “只调贷款利率而不调存款利率”,本次加息的另一大特点,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应该也不是。
 
  “风向标”失灵
 
  既然都不是,那为什么本次“加息”,“在同比通货膨胀率很低的情况下”,就那么“史无前例”地进行了呢?
 
  关键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严重泡沫,已经使CPI对于通货膨胀的判断,处于严重的“失灵”状态。换一种角度也可以说,央行本次加息针对的重点,就是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CPI是英文ConsumerPriceIndex的缩写,在我国又叫作“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它是用来衡量居民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指标。在经济学家的眼里,CPI通常是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核心观察指标之一。
 
  从经济学理论讲,消费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所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行为;如家庭用于食物、衣着、汽车、医药和住房等物品和劳务上的开支。因此,普通工薪阶层购房自住所化费的支出,自然理应计入CPI。但是,在我国,当前计入CPI的,不是房价,而只是房租。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规定,个人的住房消费是指当住房用于居民居住时,租住的,其租金计入承租人的消费支出;自住的,比照相应市场(租金)价格,以虚拟房租形式计入房屋所有人的最终消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先生对“房价并没有被计入物价指数”的现状,曾进行了狠狠地抨击。
 
  易宪容先生撰文说,“现在,工业原料的价格上涨不能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却都传导到了房价中,而房价并没有被计入物价指数,所以才会出现物价涨幅过低的情况。”他又撰文指出,“这种房租国家统计局是无法计算出来的(特别是对于计划体制下所分的房子来说),或计算出来也不反映真实居民消费(如2004年居住类消费仅733元)。”
 
  只是,据媒体报导,国家统计部门对易宪容的上述观点并不认同。
 
  易宪容先生对“房价并没有被计入物价指数”的“不满”,自然有其“不满”的理由。但是,国家统计部门只坚持“居民的住房消费是指居民所支付的房租”,并非没有道理。
 
  易宪容先生有理由,国家统计局也有道理,但是两者却不能“相容”,原因何在?
 
  关键在于,当前我国许多房地产热点城市的房价与房租已经严重背离,即在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在正常的房地产市场,购房居住与租房居住,在成本支出上应该是大致相当的。此时,对于购房自住者,其“虚拟房租”贴现的“影子价格”,与其购房的成本支出即“房价”,应该是大致相当的。此时,“房价”其实是“计入了物价指数”。
 
  但是,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时,如房价快速上涨而租金涨幅却不大,甚至出现了房价上涨但租金却下跌这样的反常现象时,这时,对于购房自住者,“比照相应市场(租金)价格,以虚拟房租形式计入房屋所有人的最终消费”,自然与购房成本存在很大的差距。此时,“房价”中的“虚高”部分,从本质上讲,就是房地产“泡沫”部分,即“房价”与“房租影子价格”之差,实际上并未计入“物价指数”。
 
  因此,易宪容先生与国家统计部门之争,从本质意义上讲,其实就是“泡沫”要不要计入“物价指数”之争。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CPI通常是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核心观察指标之一。因此,从衡量“通货膨胀”这一角度看,“泡沫”显然是应该计入“物价指数”的。而且,这种“泡沫”并非如易宪容先生所说的“国家统计局是无法计算出来的”,而是应该可以计算的,只是由于“商品房购买与当期消费不同步”,在算法上,相对会繁琐一点而己。
 
  但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由于CPI的统计口径必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消费分类相一致,而根据这个分类,商品房购买属于投资范畴,不属于消费行为。如此说来,“泡沫”不该计入“物价指数”,显然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1992年建立,1995年实现全面过渡的。而不论是国发[1994]43号,还是国发[1998]23号文件,都规定“商品房”的供应对象是高收入家庭。直到2003年,国发[2003]18号文件才指出,要“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
 
  易宪容先生虽然对“房价并没有被计入物价指数”表示“不满”,并多次撰文进行了狠狠地抨击。但是,国家统计部门对于易先生的观点并不认同,依然是“我行我素”。
 
  因此,尽管普通工薪阶层为购房自住,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银”,而且绝大多数还是以“按揭贷款”的方式,预支了未来的。但是,由于购房只算“投资”,不算“消费”,普通工薪阶层为“虚高的房价”,即为房地产“泡沫”所付出的血汗钱,自然也就不入统计部门的“法眼”,没计入“物价指数”了。
 
  问题在于,这几年居民支出最大的就是房价。有调查显示,在个别房地产热点城市,现在,房价已逼近九成人的承受极限。更有研究显示,我国至少有七成的居民面临着买不起商品房的尴尬。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一轮房价上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房价快速上涨而租金涨幅却不大,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房价上涨但租金却下跌的怪事。
 
  在这种情况下,统计部门计算出来的CPI,在统计部门的眼中,按照规定,自然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从绝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的感受角度说,此时的CPI,自然是处于严重的“失真”状态了。而从衡量“通货膨胀”这一角度看,此时的CPI,自然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央行大胆出手
 
  我们不知道,宪容先生与国家统计部门,就“房价要不要计入物价指数”,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他们争论的本质,是“泡沫”要不要计入“物价指数”之争。但是,从种种迹象看,央行显然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而且已经感受到了“泡沫”对金融安全的威胁。
 
  在央行此次加息前夕,4月25日央行和世界银行主办的的“住房金融体系国际研讨会”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央行将警惕房地产泡沫负面作用。
 
  在这次会议上,吴晓灵指出,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调查还表明,住房已占居民家庭财产的47.9%,住房贷款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负债,直接影响居民的其他消费支出。
 
  吴晓灵还表示,房地产金融的健康稳定对金融系统的健康稳定至关重要。房地产泡沫对经济金融与民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泡沫破灭后的负面影响,令各经济体中央银行不得不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它。
 
  当央行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现行的CPI对“通货膨胀”的判断已经“失灵”,“泡沫”已对金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央行这才敢在CPI只有0.8%时,就那么“大胆、果断”地进行“加息”了。

 
来源:人民网房产城建频道
 
 
责任编辑:孙红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