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成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

(2012-08-24 09:02:38)
分类: 【D】【新东方文化】

[来源:新东方  作者:周成刚]

  【留学档案】

  姓名:谢嘉诚   录取院校:波莫纳学院   成绩:托福116分,SAT2240分


  刚看到谢嘉诚的《一个大龄青年的自白》标题时,我有些忍俊不禁:这个Workshop班的孩子,顶多20出头,居然自称“大龄青年”。再大龄,能大过我们这些老家伙吗?可细细读下去,看到谢嘉诚的成长和他的思索,逐渐理解这个“大龄”倒是有点贴切,这个大龄不是指他比同级孩子大两岁,也不是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他的体悟、他的经历、他对中国留学现状的反思,确实比很多同辈人要丰富些、成熟些。这个自白,倒像是微缩的成长史和反思录。


  谢嘉诚自封“坏孩子”,一个初中的孩子,能坏到哪里?无非调皮些,成绩不那么出色。中国教育盛行简单的二分法:倘若不是用功听话、功课优良的传统好学生,就会被打入“坏孩子”“坏学生”之列。每个孩子的天性都不同,我们的教育却希冀用统一的模板去固定本该姿彩万千的成长方式。我们擅长批量生产模范学生,却不懂得创造雕琢独一无二的“作品”。可喜的是,被划出好学生范畴之外的谢嘉诚找到了自己的成长方式。他既在最叛逆的年龄痛痛快快地玩耍,没有辜负年少轻狂的青春,又在应该汲取知识的阶段迸发了学习的兴趣,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了下去,继而有机会去美国高中学习,收获了国内同龄人难以拥有的眼界和感触,因为这段全新经历的触动,他找了自己的目标,从此认定目标,奋勇直前,最终,在他现有的生命阶段里达到了一个不错的高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或曰成功。


  谢嘉诚的成绩,我认为和他父母的宽容有关,尽管多次被老师请去学校,在字里行间我没有看到家长对嘉诚的责备,或做出令嘉诚自卑的举动,或让嘉诚在叛逆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相反,他的妈妈为了进一步激发嘉诚的学习积极性,为他报了一个新东方的英语班——这真是一个英明的决定!我也非常自豪新东方激发了嘉诚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后英语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读高中。


  可以推断,正是这段单纯平淡又孤独的国外生活让谢嘉诚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让他决定追寻更辽远的天地。再一次偏离正常学生的轨道反而让他彻底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坚定了走留学这条路,最终赢得了自己更广阔的地平线。他以自己的方式飞速成长。


  嘉诚留学的选择不是跟出国之风的草率之举,他选择先去美国学习一年,了解这个国家及其教育制度;一旦作出本科留学的决定,就全力准备,并且决不请人捉刀代笔,坚持自己做所有的申请工作。留学这些年在中国重聚风起云涌之势,甚是火热!在留学行业走向成熟的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少问题让人忧心。正如我们的教育企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化的模范生,中国人做生意喜欢跟风一样,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在留学时更倾向于复制而不是创造。经历过激烈申请竞争的嘉诚们感受到了一批批“因复制而成功”的前辈导致的更大压力,也要承担因一些同学不诚信的做法而导致的国外录取官的不信任和抬高门槛的结果。


  每个希冀以留学改变命运的同学都希望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必须在诚实的前提下用真实的能力获得真正和自己匹配的录取。不到十年前,国外大学还没有对我们这样门庭大开,但同样不到十年前,国外大学很少怀疑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我们争取到了更有利的留学形势,但也在遗留隐患。如果说中国学生懒惰,恐怕没多少人赞同,可不少中国学生在留学上抱着取巧的态度,找枪手、成绩造假、过度包装、套文书模板……留学申请并非孤立的个人事件,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已经影响到招生官对中国学生的整体印象。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只会酿造苦果。国外大学尤其是名校的招生官,堪称火眼金睛,看走眼的概率非常非常低,雷同的申请模式只会增加中国学生的竞争激烈程度和难度。想要进名校,必须实打实地靠自身厚积薄发的积累和科学的申请策略。


  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可以用一辈子的努力走进名校,以至于自己都觉得啰嗦。但我还是会继续宣讲这一观念,因为许多中国的父母和孩子还没有清晰认识到如何正确地去面对自己的名校情结,还是急于求成,甚至走所谓的捷径。没有付出的收获,就像没有根基的楼阁。我们走得慢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方向正确,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高考和留学双轨并行,嘉诚亦是如此,不过留学是他决然的选择,高考是他对十几年教育的一个检测,是想检验自己极限的不甘心。实际上我不赞成留学高考同时准备,即便全力以赴,我们也未必能在其中的一者上获得满意的结果,更何况兼顾呢?大部分的中国高中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像嘉诚这样有了一定英语底子的人,依然有“濒死状态”的感受,个中压力和煎熬可见一斑。留学和高考都是很熬人的经历,都不可能轻松,但我们也没必要把自己逼到“弹尽粮绝”的时候才作出取舍,而此时再全身而退也不会那么容易。这种看似稳妥的道路反而会增加竹篮打水的风险。留学申请和高考都得意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我们在看到别人风光的同时,更要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能力,别人的路,你可能走不了。


  希望同学们有勇气有魄力去打破现有的留学“惯性”,有头脑有信心创造属于自己的成长模式,有眼界有心胸追求更宽广的地平线。一句话,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重要,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更重要!

 
  (本文摘自《留学要趁早》一书)

周成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