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教师赴美培训:一次心灵之旅

标签:
教育新东方校园留学 |
分类: 【C】【游学新东方】 |
[来源:新东方 作者:覃晔]
2011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新东方学校的28名优秀英语教师来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
http://www.neworiental.org/Portals/0/abroad3/1(342).gif
新东方受训教师在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
校园学习篇
亚利桑那大学位于美国西南部,3月天已是艳阳高照的沙漠边上。校园很美、很干净、很通透。我们非常充实、非常难忘的近半个月密集型培训就从这里开始。
培训的课程设计很全面,从介绍性讲座到展示性体验,包含了许多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很有启发的内容:学术能力(阅读和写作)课程的设计、二语习得实践的研讨、音乐渗透语言的示范等等,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这些一线语言教学者更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要让我们的语言教学更自然、更有效、更有文化支撑、更好地与国际教育接轨。
在所有的培训课程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学课和戏剧课了。和其他教授一样,这两门课程的教授非常专业,听他们的课就能感受到他们对文学和戏剧的热情。而从他们的热情当中,我们也充分地体会了英语语言的魅力。让我最感动的就是戏剧课的老教授在一个真正的小剧院里,在灯光和场景的配合下,为我们完美演绎了一个breaking free的故事。两个小时,淋漓尽致,语言表现引人入胜。是英语,但比英语更美、更多。走出剧院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带着学生看到的、感受到的是英语背后的文化和精神——那种求证的文化,追寻真理的精神,还有那种人类所共有的冲破自我加锁的人文情怀。我们可以学好单词,我们可以学好发音,我们可以学到很完善的语法体系,我们可以学会很好的交流策略,但是我们学好那些的目的,是为了触碰到这一门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识、历史、智慧,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感受到震撼和共鸣。
http://www.neworiental.org/Portals/0/abroad3/1(343).gif
戏剧教授演绎如何通过戏剧进行英语教学
http://www.neworiental.org/Portals/0/abroad3/2(122).gif
观摩美国大学课堂
总的一句话:学习体验,意料之外,超越期待。
文化体验篇
美国之行,在课堂学习之外最吸引我注意力的便是当地人的精神状态了。虽然由于时势影响,经济略显萧条,但是那里的人依旧很开心。
每次到店里购物,无论是大商场的售货员,还是学校book
store里的小店员,没等走近他们就好开心地朝我们打招呼了,那种热情很有一种《阿凡达》里那句“I see
you”的感觉,仿佛我们就是他/她久等的朋友。但凡是我们询问的东西,他们都很开心地提供信息,还很贴心地告诉我们他/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餐馆吃饭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服务员的热情服务让我们觉得他不是在“服务”,而是像个主人家一样在照顾每个客人,确保每个客人选到最喜欢的食物,确保每个人都吃得开心,大家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我们曾到Cheese
Cake
Factory就餐,我选了一道菜,但拿捏不准。问到我们这桌一位服务生的建议,他像朋友一样告诉我:“嗯,这个不错,不过是我的话我就选另一个(指另一道菜)。我自己就经常下了班点一道这个菜,小享受一下。”语气之热情和肯定,一点销售的感觉都没有,让人觉得很真诚,很有说服力。
在美国的消费体验,真的很开心。让我不由得想篡改一句诗:你买或不买,我们的快乐就在这里,与你分享。
回国后我很认真地在想:为什么他们可以如此开心?为什么他们给人的感觉如此轻松?也许这种心态根植于他们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知道顾客很重要,更知道自己和顾客一样重要。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才会真正尊重别人。他们很开心,也许因为他们的生活有保障,不容易有匮乏感,他们知道他们的权益是稳定的,即使没有实现也知道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获取。当在一个环境里,人们普遍没有匮乏感的时候,不需要时时担心利益被侵犯又不知道怎么保护的时候,善意就更容易出现。我想,俞老师提出的新东方“幸福文化”的建设,意义也就在于此吧。新东方人感到幸福了,就更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了。
心灵之行篇
旅行本身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尤其是远距离的旅行。
新东方是一个以出国考试培训起家的机构,“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是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新东方精神。几经考验和洗礼,现在轮到我们年轻一辈的老师来传承这样的文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学员培训需求,作为国外部老师的我常常在想:“时代和经济在发展,现在的孩子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出国也不是‘人生辉煌’的唯一途径,那么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出国?出国能带给他们什么呢?”我是带着这个问题登上飞往大洋彼岸的飞机的。幸运的是,我在近半个月的学习之后,我朦胧之中看到了答案的方向:改变,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改变,就连我们的身体,也都在分秒间进行着新陈代谢。正如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能够坦然接受改变本来就是生命的面貌。然而,我们很多人因为在同一个地方待了太久,与周围的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别人看自己的眼光等等形成了固定的关系,而觉得做任何的改变都困难,渐渐地思想也就禁锢了。当思想不容易发生改变的时候,旅行本身这种物理距离上的改变,就能很好地传达一个信息:改变,是可以发生的,而且很容易发生,甚至很应该发生。因为在改变了周遭,脱离了那个让你必须配合扮演的角色之后,你将有机会遇到一个未知的自己。脱离了父母全权决定的环境,一个孩子可能会遇见一个负责任的自己;脱离了朋友消极的眼光,一个无心向学的孩子可能会开始积极学习;脱离了大家对一个迟到大王的认定,一个总是迟到的人反而可能获得一个扮演守时者机会。我并不认为所有人出国都会变得更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变换一个环境,学会经常脱离定势思维,会获得对生活更多角度的观察,对生活有多元的解释,也能活出更丰富的自己。
回顾美国之行,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让我每次想起都心生感激,那就是同行的兄弟姐妹们。一起上课,一起购物,一起聊理想,一起策划未来,一起熬夜做功课……郭威老师说得对,十几天的时间和新东方一群如此有活力有未来的老师在一起,这种缘分很难得。在美国的时候,长沙新东方学校的王晓峰老师说:这日子,快乐得有点儿不真实。回到各自学校投入到疯狂地工作当中之后回想起这句话,觉得说得真好。但是那十几天的感情,却沉淀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旅程结束,友谊却刚刚开始。每天包括微博、Q群在内的各种交流和相互支持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国之行,收获了朋友、收获了踏实,也收获了未来的希望。
概括美国之行带给我的改变,我想用我在Closing Ceremony 做总结汇报时说的话:Being fascinated by
the program and whatever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fered, I no
longer see myself as a dominating authority in the class back to
China. I'll see myself more as a companion of the students, being
able to assist them in some way, walking down the road with them to
embrace this magnificent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