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

(2021-03-01 17:39:37)
标签: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突破重难点

线上自主学习

分类: 我的已发表论文著作

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下)(II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

郑小军1,2 赵桐萱1 计芳敏3 黄伊庭华3

1.南宁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13.南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0 

 文章作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下)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安排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流程,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认知冲突)、打通关键点、扫除障碍点(盲点)、解决易错点、厘清易混淆点、发掘热点(兴趣点)和延伸扩展点。文章强调,应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化、一体化设计,不断总结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设计、面对面课堂(课中)教学设计和课后教学设计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重难点;线上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83202005-0079-07 

(续下篇(),下篇()发表于本刊2020年第4期第87-97页)

《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上)(中)(下)()系统阐述了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前8条策略。本文作为(下)篇第二部分,继续从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等方面阐述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的质量。

1 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化、一体化设计

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媒体(资源),要真正发挥效用,必须落实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为此,要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连通主义、活动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为指导,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化、一体化设计,科学安排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流程。

1.1参照学习活动分类框架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

《礼记·中庸》倡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对学习过程最早的概括。教学过程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和学两方面的活动构成,而“教”的活动是为了引发“学”的活动。因此,教学设计一般应以“学”的活动、教和学的互动为主、为核心,进行精致化的学习活动设计。

詹泽慧(2011)及其合作者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师生访谈、三级编码(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和共识评量[1]94,确立了课堂学习活动ACPIE分类框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平台观察、师生访谈、三级编码(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和共识评量[1] 122,确立了在线学习活动ARCIES分类框架。课堂学习活动主要包括5大类:(1)讨论(A,包括交流讨论、头脑风暴等具体内容);(2)竞赛(C,包括抢答竞赛、辩论活动等具体内容);(3)展示(P,包括成果汇报、成果展示等具体内容);(4)探索(I,包括问题调研、实验操作等具体内容);(5)评价(E,包括小组自评、组内互评等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1]102。在线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六大类:(1)在线讨论(A,包括实时讨论、异步讨论等具体内容);(2)资源分享(R,包括教师分享学习资源、学生相互推荐资源等具体内容);(3)协助作业(C,包括协助完成作业、作业展示等具体内容);(4)提问答疑(I,包括教师答疑、学生互助答疑等具体内容);(5)评价反思(E,包括投票评选、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具体内容);(6)社会网络(S,包括师生博客、社会交互等具体内容)[1]131。如图2所示。一线教师可参照这两个框架图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可根据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型和学情进行灵活调整。

1 课堂学习活动ACPIE分类框架

 

2 在线学习活动ARCIES分类框架

1.2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设计

1.2.1设计要点

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第一阶段,又称前置学习。前置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成预设目标,关系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能否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即面对面课堂(课中)教学并达成预设目标。1教师首先要在线上学习平台提前编制和发布学情调查网络问卷(包括前测),然后组织学生参与网络问卷调查,以便准确掌握学情。2)教师根据学情调查(前测)结果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设计,围绕识记、理解等低阶目标相关教学内容,制作课前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并且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微课和任务单完成课前学习任务。3教师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前置学习效果测评,引导学生参与测评,汇总学生前置学习反馈,从而准确掌握学生前置学习情况。4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测评和学生反馈,设计或调整面对面课堂教学,使其更具针对性。[2]5前置学习的关键是设计制作出系列短小精悍、有吸引力的课前微课和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自主学习任务单。

1.2.2设计案例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信息化实训课例设计了如下前置学习活动:(1)教师提前将学习资源整合到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登录网络学习平台,查看学习任务书,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内容以及如何完成任务。在任务书的引导下阅读电子书扩充理论,观看图片、视频和微课资源,完成学习报告。(2)各学习小组进入实训中心,对照教师自主开发的操作视频,进行探索练习,将练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3)小组讨论,针对案例制定施救方案,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交给教师。教师则根据网络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掌握学习情况,为课中内化奠定基础。[3]102

1.3 面对面课堂(课中)教学设计

1.3.1设计要点

1)教师应根据学生前置学习达成识记、理解等低阶目标的实际程度,决定是否还需要在面对面课堂精讲相关教学内容。

2)原则上应主要围绕分析、应用、评价和创造等高阶目标展开面对面课堂(课中)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互动、时间安排、信息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并且设计出可视化、简明扼要的教学流程图。应兼顾导入设计、主体设计、问题链(提问)设计、练习测评设计和小结设计等。教学活动设计应以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做到教学活动灵活多样、高效适量、主线清晰。[4]35

3)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是学习情感转化的纽带,是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向导。[5]导入设计(包括前置学习微课导入设计和面对面课堂导入设计)可灵活运用“设问导入法,新闻、趣事、典故、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对比导入法,倒叙与悬念导入法,典型案例导入法,演示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混合法”[6]等导入方法。问题(提问)设计应遵循“启发引导、整体设计、层次性、情境化、具体而微与联系自身”等原则,灵活运用“‘五何’问题法、情境化问题法、学习疑点转化法、系列化与分布式方法、对话式问题法、连续发问法、混搭法”[7]等方法精心设计问题并且巧妙提问。主体设计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打通关键点、扫除障碍点、厘清易错点、发掘热点、延伸扩展点。练习测评设计应遵循即时性原则、“形成性练习、诊断性测评和终结性测评”相结合、及时反馈与精准推送等原则。小结设计应遵循“首尾呼应与整体性,知识结构可视化与提升,简洁性,目的性、针对性与灵活性”等原则,灵活运用“即时小结与总小结相结合法,要点归纳法,可视化呈现知识结构法,学以致用、练习巩固与小结融为一体法,布置作业、扩展学习法”等小结方法。[8]

4)设计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匹配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下列设计可供参考:导入新课主体提问与讨论练习测评展示、交流、评价小结、扩展。激趣导入探究新知体验发现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巩固练习全课小结。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任务分解任务实施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任务驱动法)。资讯(信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引导文教学法)。[2]105组建小组提出问题后续行动活动汇报反思(基于问题的学习)[9]22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基于项目的学习)[9]23选择课程单元提出任务设计网页发布网页完成任务总结汇报学习评价(WebQuest 教学模式)[9]19-20课堂导入→课堂目标→课堂前测→课堂参与→课堂后测→课堂总结[10]BOPPPS教学模式)。界定问题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首要教学原理)。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示范-模仿教学策略)。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五段教学策略)。加涅九段教学步骤。搭脚手架,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策略)。准备阶段→示范阶段→模仿阶段→独立应用阶段(技能培训的四阶段教学法)。新手教师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逐步进阶方式熟悉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并且熟练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1.3.2设计案例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信息化实训课例设计了如下课堂学习活动:(1)确定方案,识别心跳骤停。教师借助多功能教学平板,展示各小组提交的施救方案,师生共评,归纳施救方案。小组代表以角色扮演汇报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在师生共评中发现共性问题:颈动脉定位不准确。教师借助示教-反示教系统,局部放大,示范操作,使学生看清、摸准、记牢。(2)实施C-A-B,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教师利用3D动画和视频使学生明确相关原理,接着利用示教-反示教系统,演示正确的施救方法,学生在模拟人语音画面的提示下反复实操练习,虚实并举,有效突破重难点。学生讨论总结复苏有效的六大指标,进行练习,教师巡视,即时指导。教师示范完整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随后学生展开练习。(3)通过比较与找错建立评判性思维。教师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师生共评,比较触电、溺水、煤气中毒不同情境中心跳骤停的施救要点。多功能教学平板播放临床护理专家的施救心得。学生利用平台资源和儿童、婴儿心肺复苏模型,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不同人群的施救要点。通过简单到复杂,共性到个性的比较性学习,提高了学生思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后,教师播放含有错误操作的视频,然后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找错纠错,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建立。(4)职业情感升华。通过观看《救“心”》视频体会关爱无国界的大爱精神,争做“中国好护士”。[3]102

1.4 课后阶段教学设计

教师针对学生课前、课中学习情况,在网络平台发布有针对性的课后微课或其它学习资料,指导学生查漏补缺、迁移应用、巩固提高和拓展延伸,或引出后续学习内容。例如,《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课例设计了如下课后教学活动:(1)多元考核评价。两人一组轮流考核,拍摄操作视频。将考核视频和数据提交平台,教师审阅视频、分析数据,全面、全程评价全体学生的考核情况,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提高。还可登陆平台,点击心肺复苏虚拟实训软件,选择院外急救模式。通过闯关,逐一解锁溺水、触电等关卡,体验不同情境的救护要点。软件融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习题检测于一体,在闯关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正确解答后,方可继续进行。醒目的文字提示、清晰的语言说明、环环相扣的操作流程,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最后,学生相互比比谁的通关时间最短,在时间的跳动中体验心肺复苏抢救的争分夺秒,在与软件的交互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在此基础上,还可选择院内急救模式,进行院内心肺复苏的探究学习。(2)适时健康宣教。学生制作心肺复苏宣传材料,师生共评,选出优秀作品上传学院微信平台,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群有机会学习这一救命技术;根据社团活动计划,教师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街道,开展急救技术健康宣教活动。包括多元考核评价和适时健康宣教(学以致用、实践体验)。[3]102

2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打通关键点、扫除障碍点、厘清易错点、发掘热点、延伸扩展点

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打通关键点、扫除障碍点、厘清易错点(混淆点)、发掘热点(兴趣点)、延伸扩展点等为设计目标。为此,笔者总结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2.1  如何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可采取如下方法策略突出教学重点:1聚焦。遵循20/80定律,时间安排要向教学重点倾斜。2强调。通过加重语气、适当重复对教学重点进行强调。3凸显。通过加粗、大字体、着重号、醒目颜色、标注、闪烁等凸显教学重点。4多举例。从不同维度、视角、方面精选案例,兼顾典型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举一反三),兼顾学困生、中等生和学优生。5)多提问。围绕重点设计系列问题(提问),启发思考。6)精讲多练。围绕重点精讲并且尽可能多设计实操、练习和测评,趁热打铁、熟能生巧、即时反馈。7)多回顾总结。导入时简要回顾上次课的重点,每个知识点(技能点)讲解操练之后要及时归纳总结,每次课结束前要运用可视化方法小结重点内容。8围绕重点布置作业,提供扩展学习材料。9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围绕重点制作多媒体课件、短小精悍的微课或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等。10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中,教学重点会课前自学、课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反复出现,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升的良好学习效果。

2.2  如何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可采取如下方法策略突破难点:1聚焦。教学时间安排要向难点倾斜。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可以按照3×3法则(图6)、分阶段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等进行难度/任务/步骤的分解,也可以将错综复杂的事物拆解或分门别类,达到简化、减低难度的效果。3化抽象为直观。运用图形、图示(标注)、图片、图表、动画、视频、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可视化方法,将抽象的概念、难懂的原理进行直观化、可视化呈现。4化陌生为熟悉。采用类比、隐喻、打比方、讲故事等方法,帮助学生运用熟悉的、简单的、直观的、可视化的已有知识先前经验,理解陌生的、复杂的、抽象的、隐性的新知识(图7),做到深入浅出。例如,《罗斯福的三个面包》微课巧妙利用美国总统罗斯福鲜为人知的三个面包的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吃面包的生理、心理效应,帮助学习者理解抽象的边际效用概念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Flash遮罩动画原理》微课则利用学习者熟悉的手电筒、探照灯,与遮罩动画进行类比,帮助学习者理解掌握抽象的遮罩动画概念及其原理。5采取案例法、演示法、示范法、反证法、实操法等各种方法。总之,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古板问题生动化、枯燥问题形象化、陌生事物熟悉化、普通事物拟人化。

 

6  3×3法则图示

7  采用类比、隐喻、打比方、讲故事等方法,突破难点

2.3  如何解决疑点(认知冲突)

可采取如下方法策略解决疑点(认知冲突)1确保及时解决学习者的第一类疑点,避免学生因为问题累积太多而成为学困生。2)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善于设计问题,巧妙提问,积极引发第二类和第三类疑点,引导深度学习,培养思维能力,为后续扩展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学习的最大疑点来自认知冲突,即新知识、新情境与学习者的已有认知图式产生矛盾、冲突时,学习者会因为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油然而生疑问,并且按捺不住探究热情以解决认知冲突,重新获得认知心理的平衡。教师应巧妙创设学习情境,善于引导学生尝试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释某种特殊现象或解决某个不寻常的问题,当学生发现无法合理解释该现象或无法解决该问题,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时,由此引发的认知冲突会激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3)参照“描述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表征)问题——分析问题(探明原因)——解决问题——方法总结(解决之道)——方法迁移(举一反三)”的流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解决疑点(疑难问题),如图8所示

 

8  引导学生解决疑点(疑难问题)的一般流程

2.4  如何打通关键点,扫除障碍点(盲点)

可采取如下方法策略打通关键点、扫除障碍点(盲点):首先要诊断清楚是认知障碍,还是技能障碍,或兼而有之,然后弄清楚缘由起因,再对症下药。例如,开惯女式摩托后,学开手动挡小车容易出现停车时不正常熄火的现象。这是因为开惯女式摩托车后,驾驶员没有离合的概念(认知盲点),并且形成了停车时直接踩刹车的习惯(肌肉型记忆)。这对于学开手动挡小车的学员而言是两个比较致命的障碍点。而帮助学员扫除这两个障碍点就成了教练的教学关键点。相反,如果教练不了解个中缘由,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学员,则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学员一听到教练喊停车,就因为紧张、恐惧而下意识地直接踩刹车。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员走出误区、学会正确停车呢?首先,教练要帮助学员扫除没有离合概念这一思维障碍(认知盲点),弄清楚离合器的作用——离合器是汽车机械传动的常用部件,可将传动系统随时分离或接合。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11]。只有这样,学员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手动挡小车停车时不能直接踩刹车,而应该在右脚松开油门后,左脚先踩下离合,松开后右脚再踩下刹车,等车停稳后摘挡、熄火。建立离合概念、弄清离合器的作用和手动挡小车停车的正确操作流程,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接下来,教练还要指导学员先在模拟器上按照停车的正确流程反复操练,熟能生巧,逐步克服直接踩刹车的错误停车习惯(旧的肌肉型记忆),形成新的、正确的停车习惯(新的肌肉型记忆),如此建立自信后,再上教练车实操训练,则能够逐步克服紧张、恐惧心理,进而完全掌握正确、规范的停车技能。职业教育专业课的障碍点往往是认知障碍和技能障碍兼而有之,两者相互影响,其中认知障碍会导致或加剧技能障碍,使得扫除障碍点的难度加大。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应特别关注并且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扫除认知障碍和技能障碍。

2.5  如何解决易错点

可采取如下方法策略解决易错点:1)对于较多学生出错的第一类代表性易错点,需要教师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打通关键点、消除混淆点、扫除障碍点(盲点)等方面下功夫。(2)对于部分学生容易多次出错的第二类典型性易错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直面错误,共同诊断出错缘由,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根源上消除错误。3)对于个别学生不该出错偏偏出错的第三类低级错误,需要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视此类“低级错误”,如果确实属于粗心、大意引起,则需要在认真、细致和耐心等方面加强训练。如果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导致出错,则需要狠抓基本功。(具体内容可参考《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见《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54页。)4)加强核查。采取一题多解、换个角度等不同的方式多检查几遍。5建立错题本,汇集常见错误操作视频,反复纠错,勤加练习。6加强审题、语义分析等训练,避免因为想当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而出错。建议持续阅读《咬文嚼字》杂志,以纠正常见错别字和其它典型的语文错误。

2.6  如何厘清易混淆点

可采取如下方法策略解决易混淆点:1)对于概念混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厘清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异同(区别与联系),辨别出本质区别。例如,微课容易与微视频、微课件、说课、微课程、慕课等概念混淆,应予以厘清。2)对于记忆混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加强复习,加深印象。(3)对于因为相似程度过高引起的混淆,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比、列差异表(同中求异)、举例子等方法加强区分。例如,为了区分进程与线程这样的专业词汇,可以这样向学生解释:打开QQ聊天程序,启动了一个进程;打开迅雷下载程序,启动了另一个进程;而使用QQ发送文件,则是开启了一个线程;接着打开QQ语音,则又开启了另一个线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进程对应应用程序(例如QQ、迅雷),线程对应应用程序中的功能模块(例如QQ发送文件、QQ语音)。启动一个进程,可以在任务管理器中查看到该进程的名称,并且可以通过点选进程名称并单击“结束任务”来结束该进程,而线程则不出现在任务管理器中。如图9所示。

 

9 “任务管理器”窗口中的进程

2.7  如何发掘热点(兴趣点)

《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媒体艺人和名家作品的错别字、汉字错误排行榜、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年度十大流行语等,可以作为是语文或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热点来挖掘其教学价值。由于热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要适当引导或改造就能够转变为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学习者感兴趣的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热点新闻、流行故事与所学知识点之间看似无关的内在联系,并且进行深度剖析,以提升教学吸引力。例如,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种各样的热点人物、事件、新闻、故事层出不穷,为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创意、素材、典型案例等。当然,依据约翰•凯勒(J.M.Keller)ARCS动机模型,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和注意(Attention)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加强关联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等方面的教学设计,以持续激发、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12]

2.8  如何延伸扩展点

教师应围绕核心知识点(例如理念、大概念、核心素养)、浓厚兴趣、迫切需要、重要工作(项目)、真实(或类真实)任务(问题)等,帮助学生逐级拓展学习相关知识、习得相关技能、培养相关能力和素养,构建缜密、通达、蛛网型的知识网络,尽可能多地把相关知识联系、连接、融会贯通起来,产生类似“滚雪球”的学习效果。如图10、图11、图12所示。

 

10 围绕核心知识点构建蛛网型知识网络

 

11 有机合成之母——乙烯课程知识结构

12 遮罩动画原理与制作课程知识结构

 

3 结束语

以上从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突破重难点等方面详细讨论了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下)篇第三部分将继续从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观摩借鉴、超越突破和“五合一”说课技巧等维度阐述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混合学习活动系统设计:策略与应用效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郑小军.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97-106.

[3]潘献梅,林永,滔栾兰.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5):102.

[4]郑小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常见误区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32-36.

[5]蔡伟,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与收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5.

[6]郑小军.例谈微课导入的方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6):31-33.

[7]郑小军,朱育贤.微课问题设计及提问技巧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8(03):40-42.

[8]郑小军.例谈微课小结(收束)的误区、原则与方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02):31-34.

[9]林雯.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0]张建勋,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5-28.

[11]百度百科.离合器[EB/OL].2018-09-05[2020-09-01]https://baike.baidu.com/item/离合器/420233?fr=aladdin.

[12]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2):51-567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课题“广西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ZKY14)。

作者简介:郑小军,男,广西桂林全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项目开发。赵桐萱,女,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计芳敏,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黄伊庭华,女,广西南宁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

(欢迎引用:郑小军,赵桐萱,计芳敏,黄伊庭华.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05):79-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