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获奖微课作品分析及质量提升策略

(2019-08-24 14:58:51)
标签:

微课比赛

作品分析

微课设计与制作

误区

质量提升

分类: 我的已发表论文著作

全国获奖微课作品分析及质量提升策略

黎育松1 郑小军23(通讯作者)

1.南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系,广西 南宁 5302992.南宁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3.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1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89-93页) 

通过大量观摩“中国微课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职业院校微课大赛”“‘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等全国性微课比赛获奖作品,发现优秀微课作品具有选题恰当、教学设计合理、表现形式新颖以及时长控制得当等优点,同时也发现普遍存在内容与结构不完整、表现形式不合理、字幕效果欠佳、视频画面质量不高、出镜人员不注意细节、配音处理不当、背景音乐选用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分别从内容、视觉、听觉三个方面提出11条提升微课制作质量的策略:精心设计解说文案,加强脚本设计,合理选择微课类型,善用拍摄技法,精确抠像,恰当添加字幕,使用高清图像素材,配音讲解清晰并且语速、语调、风格适宜,做好音频处理,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适当添加画面音效等。

[关键词]微课比赛;作品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误区;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803201903-0089-06

引言

近年来,国内举办了众多微课大赛,有效地推动了微课的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通过大量观摩“中国微课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职业院校微课大赛”“‘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等全国性微课比赛获奖作品,笔者发现获奖作品具有选题得当、内容设计合理、表现形式新颖、时长控制得当等优点,但同时在内容、视觉、听觉上存在诸多误区。那么,这些获奖微课作品的优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微课制作应避免哪些误区?应该运用什么策略来提升微课的质量?

1获奖作品的优点

1.1 选题恰当

一个好的微课选题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微课选题不宜太大、太宽、太泛,也不宜太难或太浅[1] 。新颖的选题更能吸引观看者,可从新生事物或社会热门话题入手。如第二届“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一等奖作品《AR地球仪》《AR小画家》《3D建模之镂空花瓶》《英语语音智能化学习辅导项目》分别以“AR增强现实”“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生事物为选题。而《一线之差:小学生性教育小课堂》与全国职业院校微课大赛的《构筑青春防线》则以近几年社会热议的学生两性教育及预防性侵为选题。

1.2 教学设计合理

获奖作品都比较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选取一段简短而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包括开头的导入、中间的主体部分特别是重难点突破与启发思考,最后的小结(收束),以及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与策略。

1.3 表现形式新颖

虽说微课应以内容为主,但是新颖有趣的表现形式能更好地吸引学习者。获奖作品大都采用当下流行的扁平化风格和H5风格,采取情境动画与实拍相结合、PPT与抠像相结合等手段,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例如中国微课大赛《<</span>听老北京里的声音 听声音里的老北京>——吆喝》采用实拍、MG动画与思维导图结合的形式。“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耳听八方》综合使用了抠像技术、动画、手绘技术以及实拍技术。多种形式相结合,更直观地展示微课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了学习效果。

1.4 微课时长合理

获奖微课时长基本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符合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时长规律。微课强调自主学习,每个学习者的注意力不尽相同,微课应该控制在3-8分钟。时长太短无法展开知识点的讲解。过长则会让学生无法集中精力,从而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

2 获奖作品存在的误区

2.1内容与结构方面的误区

1)内容与结构不完整,或缺导入,或缺问题(提问),或缺知识运用,或缺小结(收束)。

2)各部分内容及其时间安排不合理,例如导入和小结(收束)偏长,造成“两头重中间轻”,即主体部分内容略显空虚或无法充分展开。

3)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易错点)、挖掘热点(兴趣点)、打通障碍点(关键点)等方面存在不足。

4)没能按照内容的不同(知识点类型)采用合适的表现形式,教学效果不明显。

2.2视觉方面的误区

2.2.1字幕效果欠佳

字幕不仅能解决语言获取信息的局限,还能对微课知识点进一步阐述,字幕结合解说的方式更有利于信息的表达。微课字幕常见的误区有:不添加任何字幕;字体不合适,字号太大或太小;字幕颜色太浅,不易于与画面区分,造成观看困难;字幕与语音、画面不同步;字幕字数过多。

2.2.2画面质量不高

视频作为微课的载体,画面质量非常重要。常见的画面质量问题包括:

1)画面曝光不准确,视频画面某些片段存在过曝与过暗现象。

2)视频元素与背景色彩搭配不合理,部分文字以及图片等元素颜色与背景混淆,不便学习者观看。

3)图文排版杂乱无章,缺乏设计感。

4)拍摄画面不稳定,画面抖动,影响学习者观看,降低学习者观看的兴趣。

5)抠像处理不完善,抠出来的人像要么边缘没处理干净,要么抠除得过于通透。

6)部分视频所用图片或文字素材等不够清晰,失真严重,影响观看。

2.2.3 出镜人员不注意细节

1)实拍微课时,出镜人员穿着随意,化妆过浓,或穿戴项链、手表等与课程内容无关的首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习。

2)讲授过程没有使用必要的手型手势辅助讲解,却有撩头发、舔嘴唇、眼睛四处观看等小动作。

2.3听觉方面的误区

2.3.1 配音处理不当

(1)   配音口音太重,卡顿太多。

(2)   配音未进行降噪处理,出现明显的杂音。

(3)   使用文字合成语音作为微课配音,机器语音生硬、无感情、缺乏节奏。

(4)   音画不同步,视听不一致,相互干扰。

(5)   不添加任何配音。

2.3.2 背景音乐选用不合理

合适的背景音乐能调动微课讲解氛围,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在没有解说的过程造成尴尬,同时起到掩盖微弱解说杂音的作用。但一些微课作品添加与内容不符的背景音乐,如微课内容解说缓慢,而背景音乐节奏快等,有的作品甚至不添加任何背景音乐。

3提升微课质量的策略

3.1 微课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3.1.1精心设计解说文案

解说词的文案需要精心地设计,每句话都要与主题紧扣,杜绝无关话语。注重趣味性,采取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吸引学习者,帮助学习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提升教学效果[2]

3.1.2加强脚本设计

 微课脚本是串起整个微课的线索,好的脚本设计能帮助制作者理清思路,将微课的整体框架构建出来。脚本需按照教学思路来设计,从导入、讲解、课堂思考、小结有序地展开。规范的脚本需有序号、视频元素、画面(内容)、解说词、时间、备注等要素。与电影剧本一样,脚本对微课制作起着引导作用,利用脚本可以进行前期的分工制作以及后期的剪辑合成。

3.1.3合理选择微课类型

目前国内微课趋于个性化,个性化微课大致分为故事型微课、情景化微课、手绘式微课、H5微课等十二种形式 [3] 。在设计微课之前,首先要明确所选内容适合采用哪种方式来呈现。如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化学类内容适合采用手绘形式。文史类、生活哲学类、情感教育类、复杂度适中的技能与问题解决类教学内容适合使用故事型微课形式[4] 。操作性较强,如摄像机使用、汽车的检修等内容适合使用实拍形式等。

3.2视觉质量提升策略

3.2.1善用拍摄技法

1)注意拍摄环境。拍摄微课时,要注意选择拍摄环境,不宜在过亮或过暗环境下拍摄。如果条件不允许,不得已在强光环境下拍摄,要注意避开背光拍摄,背光环境下拍摄容易把主体拍得过暗。如果在过暗环境下拍摄,可以借助补光灯来进行补光。

2)选用合适的拍摄器材。使用摄像机拍摄以保证画质,同时使用三脚架或者稳定器来辅助拍摄,确保画面的稳定。如果使用手机作为拍摄工具,同样也要使用三脚架或者稳定器来确保画面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手机拍摄时,为避免手机因环境或主体的变化而出现对焦错误,需将对焦以及曝光进行锁定。推荐使用Filmic pro APP,该APP提供大量的可控选项,比如对焦、曝光、白平衡等,同时提供斑马纹、直方图、高光修剪等功能来辅助判断曝光。

3)出镜人员要注意形象,可化淡妆,不宜化浓妆,不宜穿戴项链、手表等无关装饰。衣着大方得体,男生不宜穿着球服、短裤等出镜,女生不宜穿着暴露。讲解过程中不宜随意走动,避免出现乱打手势等无关小动作。

3.2.2 精确抠像

视频抠像要遵循一定的技巧,抠像素材需在蓝色或者绿色背景下录制,注意布光均匀,不可出现过曝或曝光不足现象,避免背景出现影子影响后期处理。抠像的软件可使用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Adobe Premiere以及Adobe After Effect [5]

1)用会声会影X9抠像。将素材托放到覆叠轨,双击素材,在“属性”面板中找到“遮罩和色度键”,应用“覆叠”选项,选择要抠除的颜色,调整亮度等参数,直到满意为止。需要注意的是,视频素材需要放在覆叠轨上才可以进行抠像操作。

2)用Camtasia Studio 9抠像。其抠像功能为“视觉”效果中的“删除颜色”键。对素材添加删除颜色效果之后,可在“属性”栏调整要抠除的颜色、范围、柔软度、色相以及边缘修正,通过调整达到最佳抠像效果。

3)用Premiere抠像。利用视频效果之“颜色键”可完成抠像处理。将“颜色键”添加至素材上,调整“效果”控件中的主要颜色、颜色容差、边缘细化以及羽化边缘,即可处理出理想的抠像素材。

4)用After Effect内置的“keylight”抠像。将keylight效果拖至素材中,在“效果”控件中利用吸管吸取背景颜色,将视图切换至“屏幕蒙板”选项,通过调整 Clip BlackClip White 参数,将抠除的背景变为纯黑,保留的主体变为纯白,最后退出蒙版可得最终效果。

四款软件操作原理大致相同,操作步骤与处理效果有所差异,可按需求选择使用。

3.2.3恰当添加解说同步字幕

微课字幕主要以黑体、宋体为主。字号不宜过小,24号大小较为合适。字幕长度不宜过长,要注意对文字进行断句,以方便观看。可以使用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和Adobe Premiere等添加字幕。

在会声会影中,将音频拖入音轨,选中音频后添加打开字幕编辑器,在字幕编辑器中,利用扫描功能对音频进行扫描,得出声音出现的时间选区,然后在编辑器添加字幕,保存即可生成字幕。

Camtasia Studio中,选择CC字幕功能,播放视频时在解说出现的地方添加上相应的解说文本,即可添加黑底白字的字幕。通过拖拉时间轴上的字幕条,可以字幕调整时间出现的长度。

Adobe Premiere安装雷特字幕插件后,可新建Vis Title字幕,匹配序列格式,从模板库中选择字幕样式,并将雷特字幕拖进时间轴,双击进入编辑界面。将所需添加字幕按一句一行在记事本中编辑好,然后导入到雷特字幕中。在字幕编辑器里播放视频,到达解说的地方按下空格键即可添加当前时间字幕。依次操作下去,最后对字幕时间进行细调即可。

3.2.4 使用高清图像素材

图像素材包括图片、图形、图表等。微课应尽量使用矢量图或高像素位图。低像素位图素材容易模糊,影响视频画面质量。矢量图的获取途径很多,推荐懒人图库、站长素材及阿里巴巴矢量图标库等。

3.3 听觉质量提升策略

3.3.1文稿的配音策略

1)配音音频需清晰。配音是为了以语音方式同步向学习者传达微课画面信息,因此配音要咬字准确,吐字清晰,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解说,不可混杂地方口音。录制时,离麦克风15cm距离为宜,太远音量过小,而太近则会把呼吸声、口水声等细微声音录制进去,甚至还会导致破音。

2)配音风格符合微课内容。微课配音要按照微课内容来选用合适的语速、语调。小学微课适合温柔、轻缓风格。商业类微课适合快速、轻松风格。

3.3.2做好音频处理

1)音频录制不宜直接利用电脑的话筒来录制,可使用录音笔或录音棒录制配音。录音棒小巧轻便,自带降噪功能,利用其对声音的灵敏度降低周边环境对解说音频的影响,能很好地解决配音环境嘈杂的问题。

2)录制配音时,尽量选择空旷且安静的环境,避免录制杂音和回音,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在录音棚内录音。

3)可用Adobe AuditionCamtasia Studio等对录制音频进行降噪等后期处理。Camtasia Studio内置了音频降噪功能,可进行基本的音频降噪处理。在Camtasia Studio 9中,将音频素材拖至音频轨上,在音频效果中找到“降噪”效果,拖拽至音频轨。在“属性”栏中调整灵敏度以及降噪量,点击“分析”即可。Adobe Audition为音频处理软件,能对音频进行降噪、剪辑、加强人声、抹除口水音等操作。

4)采用人声回避方法处理解说与背景音乐的嵌套。人声回避是指在视频中,出现人物说话的时候,背景音乐会相应地减小以免影响解说,是影视中经常用到的对声音与背景音乐之间的处理方法。利用Adobe PremiereAdobe Audition可实现人声回避。此外,万彩动画大师2.5.6版本开始支持一键设置声音同步时降低背景音乐音量。

5)注意声画同步。声画同步是指在微课中,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和声音是同时进行的,画面呈现的内容和教师的解说也是同步的[6] ,否则会相互干扰,影响学习。微课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做好声画同步处理,有利于充分发挥视听双通道学习的最大效用。

3.3.3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要有目的地插入在微课当中,与动画、画面动作保持节奏一致。以用来烘托解说与画面,营造无法用语言和解说词来表达的氛围。应以轻音乐为主,不宜添加有歌唱音的音乐,以免影响解说。同时背景音乐音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解说。

3.3.4适当添加视频音效

视频音效是用来强调内容和点缀环境的一种声音,微课运用音效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如视频元素弹跳出来的瞬间添加水滴声之类声音,丰富视频表现力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灵活地运用音效,可营造情景氛围,如添加键盘打字的声音在文字出现的时候,在乡村的场景中添加虫鸣鸟叫、潺潺流水音效等。

4结束语

微课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参赛获奖,而是要回归教学的根本。因此,应以创意设计、精品创作的理念(态度)与工匠精神来对待微课,既不可敷衍了事,也不可为参赛获奖而过度包装,以取悦评审专家为主要目的。而应严谨、规范地进行“两次创作”(第一次创作是微课的选题、创意和教学设计,第二次创作是微课教学设计的技术实现即微课件制作、微视频录制、后期处理、合成发布),[7]将内容(知识点类型)与表现形式(媒体)有机结合(匹配),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微课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小军.例谈微课选题的误区、原则与方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4):43-46.

[2]李少梅.微课应用于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8):92-96.

[3]莫葵风,郑小军,卿萍.个性化微课:种类、特征及设计要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8):6-9,15.

[4]朱育贤,郑小军,卢添桂.故事型微课设计的误区及对策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4):25-28.

[5]韩徽,郑小军.微课制作中的视频抠像技术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8):34-36.

[6]王芳艳.视频元素在微课中运用的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7]郑小军.可汗学院式微课个案研究及其微课开发启示——以《角的定义》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0):15-1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课题“广西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ZKY14)。

作者简介:黎育松,男,广西梧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设计与创作。通讯作者:郑小军,男,广西桂林全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项目开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