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课问题设计及提问技巧探讨

(2018-03-19 00:35:16)
标签:

微课

问题设计

误区

原则

方法

分类: 我的已发表论文著作

微课问题设计及提问技巧探讨

郑小军  朱育贤

(《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第40-42页)

 :问题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课的各环节均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微课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问题设计,避免问题类型单一、表层肤浅、内容空泛、难度过大、散乱随意、相关性弱、缺乏呼应等误区,遵循启发引导原则、整体设计原则、层次性原则、具体而微与联系自身原则、情境化原则,灵活运用“五何”问题法、情境化问题法、疑点转化法、系列化与分布式方法、对话法、连续发问法、混搭法等精心设计问题并且巧妙提问,以提升微课整体质量。

关键词:微课 问题设计 误区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1803-40-03

 

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微课作为短小精致的微课堂(微学习),同样不可忽视问题设计和提问环节。那么,什么是微课问题设计?有什么作用?应避免哪些误区?遵循什么基本原则?有哪些常用方法技巧?

一、什么是微课问题设计

微课问题设计是指对微课教学过程的问题所进行的设计,即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方法向学习者提出何种类型的问题,以便学习者通过思考、解决(回答)这些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问题设计是微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在微课的导入、主体、小结(收束)等各环节均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包括创设问题情境、设疑(认知冲突)激趣(学习兴趣)、产生悬念冲突、启发深度思考、引起注意力、引发教学互动、引导持续学习等。微课中的问题恰似一条无形的牵引线,把一颗颗分散的细小知识点“珍珠”串联起来[1]

二、微课问题设计与提问的常见误区

首先是忽视问题设计。一些微课忽视问题设计,其结果是整个微课都是平淡乏味的平铺直叙或高密度而低效的信息传递和知识灌输,微课学习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

其次是问题类型单一、过于浅显。有的微课进行了问题设计,但全部都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并且过于简单,同样无法激起学习者积极、主动、深度思考

再次是问题空泛、复杂、难度过大。有的微课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大多是些空泛甚至“假大空”的伪问题。还有的微课没有经过必要的铺垫就提出无厘头的问题,学习者缺乏心理准备。或者一开始就提出过于复杂、难度过大的问题,学生无从思考。

最后是缺乏系统设计,问题散乱、随意、缺乏关联与呼应。有的微课设计了很多问题,但缺乏精心的系统设计,没有综合考虑提问的时机、方式、方法、类型及内容是否恰当,结果导致所提问题散乱、随意、相关性弱、缺乏关联与呼应。

三、微课问题设计与提问的基本原则

(一)启发引导原则

发思考、引导学习是微课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首要原则。疑问(认知冲突)引发积极、主动、深度思考是有效学习的主要标志之一。微课应尽可能以问题为导向,在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趣,引导学习者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在主体环节引导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小结(收束)环节引导学习者总结问题解决之方法流程、经验要诀以获得质的提升[2],同时产生新疑问,激发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设计原则

微课设计虽然不必面面俱到,但仍需保持教与学的过程、要素、结构相对完整。问题既然是微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的精心设计,使问题融入片头、导入、主体、练习测评和小结等各环节,做到互相呼应、互补配合、主线清晰。例如,在全国一等奖微课《什么是微课》中,导入环节首先简要交代微课出现的时代背景“微电影、微博、微信、微视频层出不穷,微时代已经来临,微课热也在兴起”,接着连续发问“到底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教学视频切片?微课太短小,没有深度?微课太单一,没有实用价值?”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问题进入主体环节。在主体环节呈现国内八个代表性微课界定后,再次抛出之前的四个问题。之后,提出作者对微课的独特理解,促使学生深化对微课的认识。在小结(收束)环节,进一步引导学习者思考问题,引出后续学习内容。整个6分多钟的微课从导入到收束始终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与思考贯穿始终。

(三)层次性(层层递进)原则

微课问题应尽可能系列化和层层递进即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例如,在两分钟短微课《建筑师的最后一栋房子》中,第一分钟简要描述了一个悲催而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大致情节是一位上了年纪、准备退休的老建筑师偷工减料、马马虎虎,用劣质材料为雇主建成最后一栋房子,结果发现原来这栋房子是雇主奖励给自己的。第二分钟接连提出五个问题:为什么建筑师在建最后一栋房子时晚节不保?是什么心态害了这位建筑师?你是否有类似的心态?如何走出打工者的心态?如何建立工作为自己的健康职业心态呢?这五个提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后面的提问既是前面提问的递进与深化,又委婉而巧妙地回答了前面的提问,避免了说教之嫌,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四)具体而微、联系自身原则

具体而微、联系自身的问题才能引发思考、引导学习,帮助学生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漠视状态,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例如,微课《建筑师的最后一栋房子》设计了五个具体而微、联系自身的问题,其中第1、第2个问题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主角建筑师晚节不保的行为及其原因,第345个问题则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先反思、拷问自己是否有类似心态,再思考如何走出打工者心态,如何建立工作为自己的健康职业心态。

(五)情境化原则

经验表明,学生更愿意花费时间完成情境化问题。当学生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挑战时,学得最有兴趣,学习效果也最好。而问题和挑战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而产生,即情境化问题。微课应创设难度适中、目标明确,需要学生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但一时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所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心理困境之中,即进入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冲突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

四、微课问题设计方法与提问技巧

微课问题设计其实质就是将微课知识点(技能点)问题化。笔者基于大量的微课案例及自身实践,总结出如下微课问题设计方法与提问技巧。

(一)“五何”问题法

“五何”是“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的统称[3]。“五何”法既是问题分类的一种方法,也是知识问题化的方法。具体而言,设计“由何”类问题可使学生明晰知识点(技能点)产生和应用的情境(来龙去脉),即由何而来(何时、何处产生),又将用在何时、何处,提高学习迁移能力。设计“是何”类问题可使学生明确知识点(技能点)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知其然),与其他知识点(技能点)有什么异同。对于原理性知识,可设计“为何”类问题,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明晰事物之间的关系,提升理解力(解释、推理)。对于程序性知识(经验与策略),可设计“如何”类问题,提高实操动手能力和运用经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变数”较大的知识,例如策略、智慧、元认知等“活”知识,可以设计“若何”类问题,考察学生当情境中的某个因素(人物、时间、地点、条件、工具和规则)发生变化时,能否预判其趋势、走向、结果。“若何”类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提问方式,例如“如果……是否会……?”、“如果……会发生什么?”总之,运用“五何”法可设计出五大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问题链),有助于提升微课问题设计与提问的系统性、科学性、启发性和深刻性。

(二)情境化问题法

情境化问题法是指将微课知识点(技能点)或普通问题转化为情境化问题的问题设计方法。例如,《以图搜图》在导入环节,利用动感十足的MG动画及谐趣小幽默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我制作一个有关心理健康主题的PPT课件。定好题目、理清思路、拟好大纲之后,我开始搜集图片素材,看中了职场冷暴力这张图片,但它只有184X184大小,用来做PPT背景太小。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尝试用“隐形人 墨镜 西装”关键词再次搜索?无疑是大海捞针、浪费时间。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尝试用Photoshop?但是技术不给力,效果不佳。黔驴技穷了吧!Don't Worry!看我教你如何以图搜图。”微课通过创设情境巧妙地将知识点(技能点)转化为情境化问题。情境化问题就是以所创设的情境为依托(载体)而提出的问题,是巧妙融入情境中的“活”问题。学生通过情境化问题(“活”问题)学到的知识就是具有举一反三迁移能力的“活”知识。

(三)学习疑点转化法

学习疑点转化法顾名思义是指将学习疑点转化为问题的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学习疑点。学习疑点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第一类疑点是学习过程有待解决和学后遗留(未完全理解和消化)的疑问之处;第二类疑点是对学习材料已经理解和消化,但通过积极、主动思考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疑问;第三类疑点是由于学习触发了好奇心而产生的刨根问底式疑问。第二、三类疑点是深度学习的标志,是后续学习的新起点。而要准确定位学习疑点并且转化为问题,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熟悉学情、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并且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换位思考。认知冲突是指新知识、新情境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此时学习者会油然而生疑问,按捺不住探究热情,学习动机得到强化。

(四)系列化与分布式方法

系列化与分布式方法是指将微课要解决的复杂、核心问题分解细化为系列具体而微的小问题并且分布到片头、导入、主体、小结(收束)等各环节。例如,微课《谁是比尔•盖茨最喜欢的老师》采用问题式标题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在导入环节设计了3个问题:这位年轻人是谁?为什么连大名鼎鼎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这么“粉”他?他靠什么成就这一番伟业?在主体环节设计了一个问题:萨尔曼•可汗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收束环节设计了一个问题:“以上是我从萨尔曼•可汗成长故事中获得的四点启示。那么,你有什么启示?请参与我们的慕课讨论吧。”运用系列化与分布式方法,在微课的各个环节巧妙设计系列问题进行层层引导,触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对话式问题(提问)法

提问是微课教学互动的有效方式。为了提升微课的亲切感、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采用对话式提问。例如,《谷贱伤农》微课围绕五个问题,采用对话式语言给学习者一对一辅导的亲切感,巧妙地组织起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聪明的你肯定发现了”、“敏锐的你也会发现”“问得好”“我们来看另外一组图像”……使学生感受了老师的亲和,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主动思考,收获知识。

(六)连续发问法

在运用系列化、分布式方法设计微课问题时,往往同时运用连续发问法,形成一种气势(气场),给学习者适度的压迫感、紧迫感和焦虑感,达到发人深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学习目标,提升了提问效果。例如,在《拥抱变化,您准备好了吗》中接连抛出八个提问:您准备好了吗?您知道可汗学院吗?您知道TED课程吗?您知道移动学习吗?您知道微信课堂吗?您知道在线学习吗?您知道碎片化学习吗?您知道可视化学习吗?巧妙运用了连续发问法,提升了学习深度。

(七)混搭法

设问(自问自答)是微课提问的主要方式。除了设问、反问等提问方式,微课还可以灵活运用引导式提问、层层递进式提问、承前启后式提问、过渡衔接式提问、互动式问答、多角度答问、开放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其中,开放式提问能够给学习者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五何”中的“如何”、“若何”大多是开放式提问。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微视频《Did You Know》除了采用问题式标题以外,还在各时段反复出现“Did You Know?”,起到了引导、承前启后和过渡衔接的作用。

问题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微课的重要环节,微课设计应加强问题设计和提问技巧。为此,一要充分认识微课问题的作用;二要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作品,避免陷入问题设计误区;三要明晰问题设计原则;四要熟练掌握问题设计方法和提问技巧;五要加强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独特风格,做到善提问、巧设疑,提升微课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小军.例谈微课导入的方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6.

[2]郑小军.例谈微课导入的误区、对策与原则[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

[3]郑晓丹,曹晓玲,胡小勇.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研讨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J].数字教育, 2015(5)

*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微课发展研究基本框架与微课理论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017GXOUWT05)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课题“广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ZKY14)的研究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