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本摄影书……来自“爱摄影工社”2013读者见面会
(2013-06-29 01:23:12)
标签:
军事 |
“想免于被外界奴役,就要主动寻找通往独立之路”
我们在6月15、16号两天做了两场读者见面会,我们准备在放出视频之前先放出文字稿,不过文字稿看来也太长了。所以我们一部分一部分的往外放吧。大家耐心一点啊。
我们先放出的是6月16号下午的读者见面会的第一部分。
(赵嘉上台)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今年、这个月、本周第二场“爱摄影工社”2013读者见面会,《通往独立之路:摄影师生存手册》专场,这也是我们和蜂鸟网合作的“蜂鸟学院大讲堂”的第7期,欢迎大家。
今晚外面下着雨,没想到能这么多人来。我们准备的凳子看来有点不够,那就辛苦站在后面的读者们了。
按照惯例,我们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嘉宾:
柴继军先生,视觉中国集团总编辑;
任悦女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刘晶女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总监;
那日松先生,798映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他也是今天活动的地主;
储璨璨,曾经是优秀的报导摄影师,现在是中国最好的公关摄影公司“PRphoto-自由无限国际影像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张宏麟先生,视觉中国集团维权部总经理;
这两位是我们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同事:
刘久如先生,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杨福平先生,电子工业出版社常务副总编。
我们想做读者见面会有很久了。
熟悉我们的老读者知道,五年前,我们做过上一次的读者见面会,是2008年1月《EOS王朝》发布的时候。
事隔五年,我们才做了第二次读者见面会。
其实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打算做读者见面会了。因为那时候我们发布了《上帝之眼:旅行者的摄影书》,是今年非常畅销的摄影书,我们想把书中诸位旅行摄影师的摄影经验带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讲故。
这些摄影师中有特别能讲故事的,比如说著名的张千里老师,当然毕远月老师也特别喜欢给大家讲故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没有办法能够落实,所以直到今天才开始来做。
当初我们有www.aisheying.com论坛的时候,每年都会有年会。大家聚集到一起,每个人选50张照片放一下,让大家知道这一年自己在拍些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有趣的发现,看了什么样的好书,诸如此类的大家一起来聊一聊。
所以我们希望这个传统能够延续下去,以后每年我们都能做“读者见面会”。我希望见面会上不是说我在这讲,我希望更多的是读者们告诉我们,你们做了些什么,希望我们做些什么,比如怎么样把书做的更好,诸如此类的。围绕着我们都爱的这个事情,就是摄影,所以要多多交流。
(单元一:聊聊我们是怎么作书的)
在请上我们今天的嘉宾之前,我们先有个小话题,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们是怎么做摄影书的,可以借机回应之前大家对我们的很多关心,比如为什么我们做这本书没做那本书,我们的书是怎么做的,我们有什么经验和不足,都跟大家聊一聊,也一并把大家关心的事情都回答了。
大家知道我们起家是靠最早的《兵书十二卷》,《兵书》到现在变成超级长销的书了,我们还在每年更新、改版。后来出版社希望我们能出更畅销的书,所有就有了《顶级摄影器材》,再然后是《EOS王朝》,《EOS王朝》是那年最畅销的摄影书。
我们2008年1月19号,如果我没记错日期,做了第一次读者见面会。那次我们现场拍卖了一本所有被采访摄影师签名的《EOS王朝》,那本书卖了9728元,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贵的一本单品图书,当时上了很多媒体的头条。
我们的创业呢,也是从《EOS王朝》开始了。
当年《EOS王朝》的责任编辑,就是站在那边的于然老师,当时他还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硕士,后来于然老师又在传媒大学读了博士,之后去美国,再之后留在传媒大学当了老师,一直和我们团队在一起。那天在现场还有徐岩冰老师,我的徒弟,他们叫“大师姐”,她是我们的图片编辑。
那时候做《EOS王朝》的时候完全是白手起家,当时刚刚有当当和卓越,那时候卓越还叫卓越,不叫亚马逊。我们自己想多卖点书,就跟出版社商量说应该把书放到网上,到当当和卓越上卖。
当年的出版社不太认可这样的方式,说“网上卖书卖不了多少本”。
我说:“不会啊,我们这个书这么贵,网上能打折,肯定好卖。”
出版社老师说:“不行、不行,网上卖书他们搞不好不给你钱。”
我说:“这怎么可能呢?亚马逊这么大公司,它会不给我书钱吗?不现实吧。”
出版社老师又含笑不语,就说:“你既然这么执拗,那你自己去卖吧!我们把权力给你,你愿意吃亏就吃亏吧。”
我们呢比较执着,就自己找上网店去卖书。第一次发布会之后呢,当当网就看着卖的不错,要了八百本书。
我们一本书是2.5斤重,当当要了八百本就是两千斤的书。我就开着我那个老切诺基和于然老师往那儿拉书。于然老师呢开始还挺兴奋的,说我们这一下就卖八百本书挺不错的,说着说着然后车就开到了当当的大库。到哪儿我们就傻眼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当当的大库,有一个非常高的台阶,人家拉书都是用大卡车,放下后板来跟那高台阶是平的,我那切诺基根本就够不着。我就上去,跟于然老师说,“你呢从下面扔,我在上面接住”。这书一共有80包,每包25斤,加上包装相当于大半袋大米那么重,于然老师扔了20几包,说“老大,我实在是扛不住了,要不你替我扔一会儿?”
然后我又下去往上扔,于然在上面接着。扔上去之后呢,我们得自己把书弄到库房里去,要用他们的液压叉车。我们之前从来没用过那个东西,我是学财务的,于老师是学艺术的,我们之前参加的摄影活动都是参加什么酒会呀,开幕式呀这种,玩那个叉车还真是搞不定。我们就看看别人怎么弄,一看,还需要叉车的板子。
然后我让于老师去找两个木板,我们要把板放在叉车上,然后才能把书放在板上再把叉车拖走。于老师就去要木板,那周围都是农民工,于老师大概也就两秒钟就回来了,说:“没有木板了。”
我一指,说,“怎么可能呢?那不都是板子吗?”
“那都是人家的板子”
我说:“什么叫人家的板子”
“人家都来得早,把板都占上了”
“那不都闲着没人用吗?”
于然老师说:“那他们也不给。”
我就说,那你等会我。
然后我就去了,直接拖了一个板子走。大库门口的其他民工们都是不同出版社找来干活的,他们都经常在一起,靠在墙边聊天,其中一个人就说:“喂喂喂喂,那是我们家的。”
“哪儿写是你们家的,你叫它它答应吗?你叫一个,你叫一个!”
那个农民工挺老实,挺朴素的,我当时刚从西藏拍片回来,比较黑,看起来比较凶,个头又比较大,那人就有点怂了。我就拖了两个板回来,我们就靠这个板起家,成功的将第一批书卖了出去。
说起来,这就是我们的创业史。
后来呢,我们就开始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我们的一个创作高峰就开始了。出版社的老师呢就希望我做更多的书,我说我没有能力啊,我是一个摄影师嘛,我一年能出一本书,保证这本书出好了就很不容易了。让我再写更多的书这事,对我来说不现实。
出版社老师就耐心的做我的工作,帮助我吧,改造我、挽救我吧……说服我,让我意识到这是为中国的摄影文化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然后呢我们就开始组建“爱摄影工社”团队,准备做更多书了。开始出版社想做一本畅销一点的入门书,就是大家后来看到的《一本摄影书》。
其实《一本摄影书》这个概念最先还不是电子社的老师提出来的,当年是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一个叫孟非的老师找到我,孟非老师非常敬业,每天都到我家外面的咖啡馆找到我,跟我商量,他们有一本书卖的非常好,说叫《数码摄影圣经》,说你能不能照着这个来写一本,我们研究了很久的时间,最终我说:我写不出来。
第一就是我不能做叫“圣经”的书,第二,我们觉得那书里面的照片不够好,和我们平常摄影师走的路子差太远。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出的各种摄影书,有些书也都卖的不错,但是里面的照片拿到摄影市场上,别人不会接受,不会有人为这样的照片买单。而我说要找好照片的方式呢,又比较贵,出版社那边非常的犹豫。所有后来就没合作成。
我经常问读者,拍出一张好照片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可能有人会说技术啊,有人会说器材呀,有人会说意识呀,有人说是眼光。
而我觉得,要想拍出一张好照片,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照片。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好照片,那么你压根就拍不出好照片来。所以对于我们来讲选择足够好的照片是最重要的,所以照片选择不好,那么我宁可不做这本书。
再后来,我们就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老师认识了。就是著名的姜伟老师,我们之后每一本书都是姜伟老师做的责任编辑,非常好,兢兢业业,非常感谢。
我们也是和姜伟老师讨论了很久,有共识了,我们就开始做这本书。
我不知道其它出版社是怎么做书的,我们做书是有很多考虑的东西,生怕做出一本不好的书,所以我们做书就先要做一个非常好的目录和结构出来。
这个目录和结构一定首先要是我们非常的认可,一看这个目录和知识点就能觉得这本书做出来应该就能好卖。这个工作呢就落在我们的编辑杨磊老师的身上。杨磊老师在哪儿呢,举一下手?
他是我们后面新版《EOS王朝》、《顶级摄影器材》和新版《兵书十二卷》的编辑,也是我们《经典尼康》的作者和编辑。
杨磊老师自己本来就是做图书编辑工作的,从很多年前就和我们合作。他最大的乐趣之一呢就是写目录,我们几乎所有书的目录都是出自他。
他就对什么书能做特好啊、怎么是有序、什么东西新奇呀特别的有兴趣。所以我们正式写《一本摄影书》之前,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写目录。
杨磊老师每个礼拜有两件事要进城。一个是做个好先生,接送太太下班,每天。另外就是每礼拜要到办公室来一趟,开着他的捷达车或者坐地铁,穿城而过,到我办公室这里来,拿出他新作的目录。然后,我和于然就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顿:你这太差了,这不行,那不行……
杨磊老师就一路听着,哦,哦的点头,跟我们讨论,拿个小本记下来,然后就夹着电脑回家。
然后接着改,下个礼拜又来了,又给我们骂一顿,他又拿小本记下来,回家……
如此半年的时间,我们拿出一个非常详尽的目录和知识点。
我们的一本书,比如《一本摄影书》,开始可能计划二十万字,实际可能三十万字。我们大概要做一个两万字左右的目录和知识点。里面非常清楚的章、节的内容。章知识点是什么、节的知识点又是什么。知识点里什么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要配什么样的图,这个图是要我们从外面买,还是自己拍,都非常清楚。
你想想,如果有这个东西之后,再写这本书就非常容易了。
当然,真的写作也还是蛮不容易的,《一本摄影书》应该有我们团队超过10个人参与了写作,前面介绍过于然、杨磊、还有唐山立、邓扬帆、杜永乐、新华社的张玉薇、杭州的倪晓兰、西藏的李定华。
最终是晏琳老师为我们做的设计,后来我们所有的书都是晏琳老师做的设计指导。晏琳老师今天没有来现场,她比较低调。
我们通常在书的初稿完成之后还要经历三次读者试读活动。我们把内容完成后,版式排好,打印出来,每次请3-4位读者通读全书。当然如何在我们周围的圈子里选择适合的试读读者也是让我们煞费脑筋的事情,一般第一次是比较刚刚入门的读者……我们努力挖掘他们的批评意见,他们指出我们书中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会讨论并加以改进,改好后,交给下一次的试读……这次的读者会是更多摄影经验的读者……最后一次通常是职业摄影师或者图片编辑之类的专业人士。
不过,就这样,于然老师在最后一分钟还不想出《一本摄影书》,他跟我说要是再给他一个月,作为责任编辑,他还能让书的水平整体再上一个台阶。我说,别逗了,今儿晚上12点之前必须发给出版社……
我们团队对自己的书要求非常严格的,所以愿意花很长时间来做书,把书尽量做好。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做这个事情呢,我觉得我其实开始不太懂怎么作书,所以我们最开始就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我不愿意做卖不出去的,我觉得做一本书,印在纸上,最后卖不出去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你想想每本书的纸都是要砍树,化成纸浆,再印出来的。做卖不出去的书太糟糕了。
第二个原则是,我们力争我们做的每一本书都是同题材里面最好的。
你看,《兵书十二卷》公认是中文范围内最好的器材书——虽然我不认为它是器材书;
《顶级摄影器材》是同题材里唯一的,现在不仅有了大陆版还有了台湾繁体字版,不论多畅销,我想短期内不会再有人出一本类似的书;我们出的《EOS王朝》是所有佳能书里最好的;《一本摄影书》毫无疑问是所有摄影入门书里最好的;《上帝之眼》,即便有张千里的《旅行摄影圣经》珠玉在前,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最适合带着去旅行的摄影书;《摄影的骨头》是市面上最好的数码流程书;今天的《通往独立之路》就更别说了,国内之前就没有这样的书。
其实这个定位,我开始想的没有那么清楚,但是呢有一次我看到一位中国非常好的图书编辑聊出版,不知道你么有人读《读库》没有,他叫张立宪。
在座有人是《读库》的读者吗?对,就是六哥。
六哥说了这样一句话:“做编辑,什么书最值得骄傲?是做所谓“划句号的书”。“就是这本书做完之后,以后关于这部作品,同类的书就不用再做了。一个编辑一辈子做一两本这样的书就足够了”。
我们觉得自己显然没有能力做到这么高的要求,但有这样的追求。做事情,你要是追求100分,可能最后能得个80分、85分;如果你就是奔着七八十分去的,做出来很可能就会不及格。
我们原则的第三点,我们要行业里其他顶尖的人士合作,比如我们要和更多摄影师合作,和产业链中最好的机构合作;从《顶级摄影器材》我们开始刊登更多摄影师作品、而《EOS王朝》里和我们合作的13位摄影师都是国内各领域最顶尖的。
为了做《一本摄影书》我们和全球最大的图片库GETTY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优秀的摄影作品,包括《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的作品……我们全球采购了大概390多张照片,所以我们保证《一本摄影书》中每一张照片,不论多小的照片都是非常精彩的摄影作品,都是职业摄影师可以卖向全球水平的。
我们后面的《光的美学》、《上帝之眼》都保持了这个传统。
下一个问题,我们一向觉得读者的反馈很重要,比如有读者问:你们过去一年要出一本书,像《兵书十二卷》、《顶级摄影器材》。现在一年要出五六本书,你是不是书出的太快了?
那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其实做一本书要经历这么复杂的一个过程,那么除了我们不觉得我们出的太快。我们有两个团队,全职大概有5、6个人,兼职也差不多又6、7个人,一年出这些书,其实不算快。我们的荣誉来自我们的团队,他们有非常高的效率。
经常我们一个人当作几个人来用,徐岩冰即作图片编辑,又做财务、还要和工商税务打交道,还要做文字编辑,新书的编辑。
于然老师除了做编辑经常还要自己写,还要去欧洲拍样片,还要去美国拍样片。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得干好多事,能支撑我们做到这样的也来自于我们热爱书。
我觉得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我看过一本书,书里讲的说日本人到美国去调查,二战之前。一个美国人能当作三到四个日本人,我之前供职的公司和日本有合资公司。要我说一个日本人能够顶两三个中国人的效率,毫无疑问的,日本人的效率真的非常高。
我们就在团队之内,尽量提高大家的效率。
这条非常重要,我们不做无意义的事情,我们去尽量披荆斩棘把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即便我们做书做到这样,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我们《一本摄影书》出了之后,读者的反馈很多,比如……对,刚上市时很多的反馈说字太小了。
当然也有人因此说我们好啦,说爱摄影太厚道了,别人这样的书都拆成三本出了,你们这里合成一本。
字太小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我们要把定价控制在98块钱,不能再厚了,字再大书更厚这价格就没有办法卖了。
但这消息传到这里呢,于然老师就感觉非常的沮丧,因为他是责任编辑嘛。
我就安慰他说:我们是做书的,不是卖水果的,不是个头越大越好,你要想开点。
当然事实证明,《一本摄影书》去年是非常畅销的,打消了于老师最后的顾虑。
另外,读者经常问我们一个问题,关于图片库。大家知道,我们主要和一家图片库合作,就是视觉中国,前面说的GETTY图片社在中国也是和他们合作。
有人问:这个图片库的成本这么高,你们怎么还用图片库的照片?你们不亏吗?这里一个叫“七斗先生”的问我们怎么控制成本?图库图片的价格如此之高。
图片库的问题待会呢我们会请柴继军老师上来,现在呢我先和大家讲讲。
我也是摄影师,我靠卖照片来养家糊口。我真心觉得图片库的图片价格不高,我甚至觉得我们摄影师的照片价格太低了!
不要说一张照片两三百块钱,如果一张照片两三千块钱我也真心觉得不高。
相对于我受的苦,花的精力,跑到路,真的不贵。
我想问题可能真的是还是因为中国书的价格太低了。坦率的说,你看一场电影50块钱吧,你从京东上买一本《通往独立之路》,教会摄影师怎么养家糊口,爱好者怎么以摄影养摄影,这么大的事也就50多块钱。婧然,是不是?
(王婧然/京东网营销编辑:“是,最近还打折啊,618促销……”)
对啊,赶上京东6.18打折,搞不好更便宜,你这吃一顿饭的钱就能买好几本书。相比,我们这成本真的是大。
但是坦率的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说偷工减料,用差的照片,我们从来没想过。
我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待我们的书,其实如果按照市场通行的标准来看,我们的书是比较贵的。
为什么呢?我们从来没有按印张算钱。
“印张”这个词我是最近才明白的,过去我的书都是一拍脑袋我觉得这书值多少钱我就卖多少钱。
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之后呢,我们电子工业出版社飞思分社的王树伟老师,他非常懂这个印刷,他每次给我说印张卖多少钱,经过很长时间对我的挽救,我终于建立起了印张的概念。
不过我们从来不来这个,我觉得我们卖的是书啊。卖的不是纸,我们卖的是知识,是智慧,是表达方式。
我们卖的不是纸,那跟纸有什么关系呢,应该关系不大。应该这书里内容好就多卖点,这内容不好就少卖点,我觉得特简单。
也是六哥吧,张立宪老师,他说中国的纸张印刷和是和国际接轨的,只有中国的价格是国外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台湾的二分之一,全球的三分之一……所以导致出版商就会对价格格外敏感,这个成本就增加,于是偷工减料、克扣稿费呀就都出现了……长此以往,这书就越做越烂,读者对书就越来越不信任。
我参加过一个出版社的作者联谊会,最后就变成作者们集体讨要版税和稿费的控诉大会了。“偷偷印书都不和我们说一声……”。这哪行啊。
所以这种事情我觉得是不应该考虑的,就应该考虑怎么把书做好,真的把这个书卖的值这个价钱。所以呢,包括今天这个《通往独立之路:摄影师生存手册》,我特别想把书卖的很贵。
你看这书里我请储璨璨老师介绍他的经验,储老师经营中国最好的一个公关图片公司,他的经验值多少钱,你学会了能挣多少钱,对吧。
比如还有柴继军老师,他经营中国最大的图片库,如果你从他那里照片卖的哗哗的……这东西非常值钱啊。
所有到最后一刻我都在和出版社他们抱怨,书的定价太便宜了。出版社老师他们也说你听我们的不会错的,确实听出版社的也没错过,我们也就认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低。
所以呢,我们就赌一点,就是每个做书的环节都不能马虎。我们文字、图片、设计、装帧、印刷到推广都是这样。比如我们跟电子工业出版社签合同,有一条必须遵守不可以碰的,就是我们所有的书都在利丰雅高印刷。除非你能告诉我另外一个印刷厂一样好,而且我们能看到他们一惯书的作品都可以,我们才可能考虑换。
我们不计成本,包括我们买照片、装帧设计也都不考虑成本,比如我们正在做一本讲手机摄影的书,前两天徐岩冰在跟我商量,说GETTY有两组很好的手机拍的照片,美国摄影师在阿富汗还是叙利亚拍的,要算高价图,比我们正常在GETTY买的图还要高3-4倍的价格。我们权衡一下还是买,既然做这个题材,就要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我就是觉得我们只要拿出最好的东西,加上好的推广,就一定能获得好的市场。我们从来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看起来这个思路基本成功,当然也托大家的福,和其他作者、读者们的帮助,让我们还不错。
当然这个产业其他的环节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图片库,比如摄影师。
摄影师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书里有大量关于其他摄影师的采访和照片,还会经常介绍其他摄影师的书籍和画册,然后摄影师也帮助我们做试读,这个也非常的重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张千里老师是中国很著名的人文地理和旅行摄影师——当然他太太左手可能更出名啊。他们一起在杨磊老师他们那里出的《我们始终牵手旅行》非常畅销。
千里老师出了一本《旅行摄影圣经》,非常畅销,虽然我告诉他最好不要叫圣经,但是他也出了,出来确实也卖的非常好,我还为那本书写了序言。
然后呢,出版社跟我们也要一本讲旅行摄影的书,那肯定会有竞争嘛。
但是我跟千里老师有个共识,一个优秀的时代,一个出作品的时代,一定是好的、优秀的人才之间互相有激荡,之间有些一起做的事情,那才能出好的作品,才能让整个这个产业能够提升。
所以等我们做这本《上帝之眼:旅行者摄影书》的时候,我们又请张千里老师做这本书的摄影顾问,他为我们提供照片、为我们提供采访、为内容提供经验,所以我们的《上帝之眼》也非常畅销,可能还比千里老师的书更畅销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合作的产物,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我觉得这个产业链上,相关人士的合作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也感谢所有同仁对我们的支持。
这是我们出版的情况,待会儿当然如果大家对我们的出版有什么意见,还可以再提。
(……待续)
另外,我们两本新书在京东商城里的链接,欢迎大家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