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格外的忙,几乎马不停蹄的在飞来飞去拍东西。不过,还是被人捉去娱乐了一把。临去印度的一天早上正要出门,《大众摄影》的编辑金先生打电话给我,说他们要做一个德国镜头和日本镜头的分辨比较测试,说要来见我,当时没想到后来发生的情况有多险恶,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
下午金先生来了,金先生和我相识多年,对于德国镜头和望远镜都有很深入的了解,写过不少关于德国光学器材的文章和书籍,在这些方面绝对属于我良师级别的朋友。寒暄之后,他介绍了情况,说很多摄影爱好者认为德国镜头有特殊的味道,所以他们想做一个专题,讨论一下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种德国镜头的味道,以及什么是德国镜头的味道。然后问我,是不是认为德国镜头和日本镜头有可以分辨出来的“味道”上的差异,我说当然!其实不用问我,我自己的书里一直都是很推崇德国镜头的。然后我就发表了冗长的谈话,剖析了我觉得德国镜头在成像上如何领先,特别是在广角镜头以及色彩表现上,而日本镜头受设计经验以及市场售价的限制,不太可能有德国镜头那么好等等等等。金先生又问,对于标准镜头再收小光圈是不是也会有这种差异——这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将要到来的危险,还挺坚持说,差别会很小,但是在色彩上会有细微的差异之类的……OK,然后人家就说,我们拍了一组照片,是同一个场景的,分别用德国镜头和日本镜头拍的,想请“专家”来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分辨出来。
我一看照片,脑袋顿时“嗡”的一下就大了!崩溃啊,果真都是用标准镜头收小到F/8的光圈拍的,标头的制造水准本来全世界就都差不多,何况再收到小光圈之后就更小。这事情就好像,有人问我:名厨和一般厨子做的菜是不是有很大差别,我说是,然后他就说,那好这里有他们每人煮的一个鸡蛋,你尝尝哪个是名厨煮的。
再仔细看拍摄内容,倒的确都是一样的场景:一个铁门下的几个旧油漆罐,用的胶片还是以色彩不准著称的柯达 100VS(我在书中的原话是“100VS遇到红色都是一个死法……”)。虽然场景基本是一样的,但是曝光最高和最低差了至少有 1挡半,明显有些相机的快门或者光圈不准导致最后的曝光不准。
一共 7张照片,分别是用7 支镜头拍的。事先完全不知道哪张是哪支镜头拍的。首先要我给各个镜头拍的照片打分,然后让我分辨哪几张是日本镜头拍的!当时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打分栏按:色彩、反差、分辩率、锐度和油润程度 5项来评,我当即提出,我不认可“油润程度”的说法,我从来看不出来徕卡镜头有什么“油润”的效果(参看拙作《兵书十二卷》中《徕卡M:不谈感情谈世道》,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2007年1月修订版),金先生大笔一挥这项就划了。不过,另外的不幸是看片的是一个只有6倍的放大镜,说实话也看不太出来什么分辩率和锐度,金先生安慰我说,没关系,根据你的感觉来就好了。这时候也就只能赶鸭子上架了,我一边打分一边后悔。
首先我选择了一张各方面都很均衡的照片,给它的各项都打了80分,然后根据这个分数来给其他镜头的照片打分,各项多的可以到90分,少的只有60分。最后镜头之间的分数差异还是挺大的。
结果揭晓了,七支标准镜头是:德国的LEICA M和LEICA R、伏伦达和ROLLEI;日本的尼康、佳能和理光。
还好,我的判断不算太丢人。我选出了 3张照片认为是使用日本镜头拍摄的,结果有两只是对的!!分别是尼康和理光,而原来我认为另一只日本镜头的片子实际是用 ROLLEI的一只老镜头拍的。
而从我的评分上看,基本印证了我强烈的个人镜头好恶:排在第一位的后来发现是 LEICA的 M系列标头!(莱卡M系列我一向很喜欢,莱卡M就是莱卡M!!);排在最后一位的后来发现是NIKON 的标头(看来尼康真的跟我有点不对付!这都能看出来,佩服自己一个!)。
不过有支镜头我的判断有点古怪。我给了一支镜头离谱高的分数(排第二的),后来证明是一只理光的标头(事后有人安慰我说,理光的标头其实很不错……)。不过,好在,从镜头的味道上我坚定的认为那张照片是日本镜头拍的,算是挽回了一点面子。
另外,后来我发现我唯一没有发现的日本镜头是一只CANON的标准镜头,而且居然就是开始我认为各项都很均衡作为基准的那款,这的确是有点失误的,因为CANON那款标头一向是以不温不火的性格著称的,厂家宣称“色彩平衡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推荐参考值是完全一致的”,本来我应该能想到是它。
当然,这种测试本来就属于娱乐性质的,人家找上门来,我也只能以富于娱乐的心态来对待。不过,结果还算可以,没有把太多把日本镜头的片子当莱卡的事情,算是幸运的了
据说这个测试还会找一些其他专家来做,包括 LEICA的经销商和铁杆 FANS,嘻嘻,我倒是想看看其他人的结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