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邯郸皮影戏

(2005-11-23 15:58:15)
分类: 邯郸文化
话说邯郸地方戏    邯郸皮影戏    

   邯郸皮影是冀南平原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皮影俗称“牛皮影”、“皮子戏”、“戳皮戏”、“一只眼戏

”等。皮影用纯牛皮制作,线条古朴粗犷,形象概括,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投影效果好,有坚硬适用、操作方便等优点。演奏腔调多为本地怀调、河南梆子腔、山东梆子腔等,具有冀南皮影独特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皮影曾在邯郸广为流传,如肥乡县、磁县、邯郸县、武安、永年县、广平县、邱县、成安县、馆陶县等。四、五十年代时,曾有皮影“北有唐山,南有邯郸”的美誉。后因“文革”影响,至2002年底,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肥乡、磁县、馆陶三个县。

    肥乡县是我市皮影的发祥地。永年、磁县老艺人回忆,皮影剧种均由肥乡引入。肥乡皮影渊源不详,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据说由河南传入。可能始于宋、元年间文人北迁途中,皮影艺人散落民间,发展形成皮影剧社。

    据对肥乡县东马寨复兴皮影剧团的调查,这里现有皮影剧团有100余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据说是由东张堡乡井头村苏善西创建,可以称其为第一代皮影艺人。肥乡县东张堡乡东赵寨村也有皮影班,该班经常和东马寨皮影剧团合作演出,时至今日仍活动在广大农村市场。

    他们的演出区域广泛,东到临清、馆陶、冠县、鸡泽,西到潞城、黎城、武安,南到安阳,北至永年、邢台一带,都有他们的演出足迹。皮影戏由民国初年传入东马寨,日本入侵后因演出设备被日本人抢走,停止演出。邯郸解放后1946年开始恢复。1966年“文革”期间皮影设备被认为“四旧”被损毁,停止演出。1978年再次恢复演出,至1986年,因为老艺人去世,演出活动又停止,1998年经组织恢复演出。习俗为演出之前及每月初一、十五供奉南海观音、孙悟空、金童玉女。唱腔为河南梆子腔(又称老南调、豫东调)。乐器有板胡、二胡、锣、鼓、笙、笛、号、四大扇板鼓等。

    磁县花官营乡屯庄村的皮影也有百年以上的承传史,曾名冀南皮影剧团。五十年代剧团登记时留到石家庄,曾改名石家庄市曲艺第一队,和河北省内邱豫剧团,也称童子戏,为职业剧团。六十年代,童子戏下马,人员安排到漳河林场,由于生活困难,多数演员返乡务农。磁县健在老艺人回忆,他们上一代艺人已说不完全,能够回忆起来的有:老一的、三掌班,据说是成安县人。皮影戏演出区域有郑州、安阳、石家庄、平山、定县、左权、涉县、武乡、鸡泽、平乡、曲 周、武安、峰峰等地。 http://sc.zhenshui.com/ppic/20050307211752/20050307211752(4)_200503072117574.jpg

    演出事由一般是赶庙会、红白喜事、做满月、做寿、过节等,演出一般在农闲时进行。

    演出剧目有:西游记(100多回)、秦香莲、关庙、老包说媒、黑遇路、白遇路、三遇路、劈山救母、杨文广打店、三进帐、古城会等。帽戏(又称垫戏)有:韩信算卦、司马懿盗墓、密剑游官、前泗水、后泗水、盂津关等。

    馆陶县南孙店村的皮影,唱腔为河南大平调,成立于1947年前后,发起人是姚汝廷、姚汝峰兄弟。他们演出形式特别,用两辆大车插杆挂幕,周围用箔围起,即可演出。剧目有:西游记、劈山救母、桃花扇、砸庙等神话戏。当年演出影响很大,方圆上百里都前来邀请。现能演出的老艺人只剩下10余人,且都是七旬以上的老人。

    皮影这一古老的戏曲形式在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土壤,深受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在国际上也备受推崇,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温王林郭维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坠子戏
后一篇:北词两夹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