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疆新闻
北疆新闻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70
  • 关注人气:7,0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初登《文苑》

(2015-02-03 15:00:28)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苑》内容
原文地址:初登《文苑》作者:苏莉dawoer

[转载]初登《文苑》       2014年10月,下决心去了一趟额济纳,有幸认识了小才女权蓉。在《内蒙古日报》的车上,她在我们一群中年人中显得好小好小。中间休息的时候她起身给大家散名片,说她是《文苑》杂志的,请大家多多赐稿。

     我们孤陋寡闻,竟然从没听说过这个杂志。我们这些老家伙,就知道那些老杂志,其实那些杂志都已经苟延残喘,难以为继了。但还是我们心中的净土。

      权蓉是四川人,难为她在这么一个塞外城市打拼,小小年纪竟然已经做了《文苑》的副主编了,据说杂志发行很大,各杂志的选载率也很高,可想而知她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

      几天同行,相处融洽,自然多了许多联络。也被约稿,我先是推荐了我们老金的千字文,居然获得通过,权蓉的编辑意识非凡,马上约了老金做了2015年的专栏作家,老金也爽快地答应了,我也是想给病中的他找个事做,写千字文也不会太累,他写作的功力自然是不差的。

      权蓉贪得无厌,又开始和我约什么“名家推荐”,我居然也忝列“名家”,一时虚荣心作祟,也答应了,应她的要求,写了寄语、推荐词、认真地选了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居然2015年的《文苑》第一期上下月刊,各登了我们夫妻的文字、照片。

      前两天去呼市开会,居然就在她们杂志所在的大楼,约了见面,给我拿来了新鲜出炉的杂志。 

      翻阅这本充满活力的杂志,看到权蓉为介绍我写的一段话,不觉心里一动,原来这孩子的敏锐竟是异乎寻常的——

   认识苏莉老师,是去额济纳,路上听她和人聊史铁生,理查德.耶茨,卡夫卡……五天的行程下来,觉得她是个温婉又豪气,自制又有趣的人。权儿,她用东北口音这样叫我时,有种特别的诗意。回程后看她的《旧屋》,略微惆怅,其实我应该早些时候认识她。”



[转载]初登《文苑》

附我的“文苑”寄语

                    追逐流逝的时光

       自从有了自我意识的青春期我就学会了写日记记录自己那些转瞬即逝的想法。那些流逝的东西总是让我莫名地不舍,总想把这些生活和曾经生活里的情绪都留下来。二十几年里,我总是在描述那些我经过的已经逝去的岁月,非常努力地想把什么留下来,后来我也不确定我留下的是什么?我又真的留下什么了吗?一切都在逝去啊!我像是被文字施了魔法的人,总是在文字里寻找着什么,那些前辈的文字里为什么就像在描述我自己呢?我写的自己为什么别的人会感动呢?这漫长的时光之流为什么会似曾相识呢?我就这样在文字的河流里痴迷地追逐着流逝的时光。



[转载]初登《文苑》附我的推荐语:

             美国作家E.B怀特的随笔《这就是纽约》(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读怀特比较早,当然是那本《夏洛的网》,那书被小学四年级的我翻得又烂又旧,我多想也拥有一只躺在婴儿车里的活的小猪啊!那时候不知道怀特除了写童话之外还是个著名的随笔作家,直到不久前看到了他的随笔集《这就是纽约》,看到第一句话我就不能放下了:“随笔作者是些自我放纵的人……”让我惊叹不已,据说他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 《纽约客》杂志的文风,在这部随笔集里我得以识见到了他那“披着蒙恬披风”的才华,他的简洁凝练,他的睿智他的幽默感,也了解了他害羞的性情使他总是选择远离人群的农夫生活,他关心龙卷风、他饲养的猪,他养过的鹅,让我忍俊不禁,由此我知道《夏洛的网》里那个奇异的谷仓是从哪里来的。



[转载]初登《文苑》我的另一个推荐:

           

          黄灿然《我的衣食父母》(原载《读书》2001年)

 

        黄灿然是我非常信赖的翻译家,以前订阅了差不多20年《读书》杂志,他的文章基本都是从那里读来的,由于不懂外文,我们所了解的外国文学自然要来自翻译家的辛苦劳动,像黄灿然在这篇文章里面说到要对编纂词典的人感恩,因为他们是被选中的文明维护者,我们对像黄灿然这样搭建两种文明的桥梁的人也应该心存感激。这篇文章他写了怎样到达一种语言的核心,一种文明的核心,尤其让我感慨的是,他认为学习一种语言其实是一种清除自身杂质的过程,有谁会对学习语言有如此这般深刻的理解吗?


[转载]初登《文苑》我的另一个推荐:

      

     孟晖《画堂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孟晖对古代生活事物的痴迷探究为我们掀开了古人、尤其是古代美人们生活场景的一角,她通过一种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香”带我们进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原来古人用这种种的“香”表达着自己的各种意愿,爱与美,哀与怨,情与欲,随着花开花落,融入生活、融入情感、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远观古人如此优雅的慢生活,再看我们当下暴发户般的忙乱的日常,实在粗鄙难堪。



[转载]初登《文苑》                       这是老金的文章。                 
   

      新年伊始,夫妻同上一个刊物,值得纪念,但愿以后的生活能够逐渐顺畅起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