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
(2009-06-30 10:02: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苑》内容 |
元上都:跳动百年的“心脏”
·贺勇
但令忽必烈没有预料到的是,1358年,红巾军攻克了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算起来,上都作为“世界心脏”的时间只有百年。可能因为辉煌的时刻太过灿烂,骤然消失过后,它成为了地球上许多人猜测不已的一个谜。
【昔日荣光】
相比较而言,对于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上都的战略地位更胜于大都。元人虞集在《贺丞相墓志铭》中写道:“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
【两种文化】
元上都是一座融蒙汉文化和世界文明精华为一体的草原都城,既具备汉族传统农业地区城市的风貌,又带有蒙古游牧生活的特色,充满了天才的创举。
元上都是一座保存着大量游牧文化的草原城市,开放自由与流动性是它最大的特色。
元上都的城市建筑是便捷而灵活的,建筑布局也随形就势,在巨大的宫殿周围,保留有大片的草地,用来搭建蒙古包,甚至在元上都的城中,还开辟有大面积的猎场和花园。它不像中原或中亚地区的都城,居民们都住在城里,在上都城墙、城门之外的“关厢区”,住有大量的居民和商人。从四面游牧而来的牧民们,也把蒙古包架在城外。
【蒙元遗风】
今天,在正蓝旗地区生活的蒙古族,或许是因为始终生活在元上都附近的原因,始终保留着正宗的蒙古民俗——当地人常常骄傲地自称保持着忽必烈时期的遗风。他们定期举行祭天、祭祖及礼佛仪式,每年夏季举行“敖包祭日”和“那达慕大会”。
祭敖包的场面非常隆重热烈,牧民们都带上祭祀用品赶来参加。主要祭祀形式是献奶食、哈达,为敖包添加石头,向敖包跪拜。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活佛和喇嘛念经、焚香、酹酒。最后,所有参加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风调雨顺、家畜兴旺、无病无灾、大吉大利、财源茂盛……
“那达慕”意为游艺,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蒙古族男儿三项技艺。如今在内蒙古很多地方,也都会举行那达慕,但是正蓝旗的那达慕总是具有更多的意义——人们似乎在这里能穿越时空,看到元上都当年的那达慕盛况。
作为元朝、清朝皇家奶食基地,正蓝旗生产奶制品的技法至今仍然延续了元代传统工艺。正蓝旗还是国家确定的蒙古语语音标准地,也是蒙古族传统建筑蒙古包的主要生产地。
【申遗之路】
百年辉煌,元上都每一寸土地都蕴含了丰富的文明信息,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深远的、无价的。
为进一步保护元上都遗址,自1999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启动了元上都遗址范围内居民的搬迁工作。为减少居民活动对遗址的破坏,还建设了长达1.6万米网围栏,并填平了城墙上的140个菜窖和2300米长的人工渠。还兴修了建筑面积达9900平方米的元上都博物馆,目前馆藏的文物已达3万多件。
元上都遗址是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和研究这座曾经是世界大都会的“文明的废墟”,把凋零的碎片拼读成人类文明的教科书,永远是现代人的神圣职责。元上都遗址应受到全人类的重视和保护,早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链接·
那达慕:蒙古族的传统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