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决不宽恕“你”

(2008-03-22 11:38:43)
标签:

文化趣谈

休闲

 

决不宽恕“你”

王  

 

    北京人说话讲究客气,两个人说话,喜欢称呼对方“您”。前些日子,我参加了一个剧组,组里有位剧务,是地道的北京人,动不动对我以“您”相称。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对他说:“哥们儿,以后别说‘您’,说‘你丫’行吗?”
    中国其他地方,虽然没有动辄说“您”的习惯,但在需要客气的场合,也不直接说“你”,而是称呼对方的姓氏加职务。比如在商场上应酬,一般都这样敬酒——“刘总,为了我们的合作,干一杯。”如果换个说法,生意很可能就泡汤——“想不想做生意呀?想做,你就给老子干了!”
    如果搞不清对方的职务,称呼“老师”是最保险的,这一招在文化单位里最为灵验。就拿我所在的报社来说,任何人都互称老师,在食堂吃饭的空,就能遇到20 多个喊我“老师”的人。倒不是咱桃李满园、德高望重,对此我的好朋友阿吴老师有个精辟的论述,他说——“任何移动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老师。”
    虽然是个物体,但最好还是叫他/她/它/老师,“你”就一个字,我不说一次,因为在历史上、生活中,有很多因错说了“你”这个字而倒霉的教训。
老师,您知道武松为什么要对潘金莲起杀心吗?
   《水浒传》第23回,潘金莲设宴款待武松,席间多般挑逗,武松都没发作。为什么?因为,潘金莲一直用尊称“叔叔”。“叔叔冷啊?”“叔叔请烤火。”“叔叔满饮此杯。”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就这样连叫了12声叔叔(从全书来统计是第39声叔叔)之后,潘金莲以为时机已到,说出了惹来杀身之祸的那个字。
   “你若有心,吃我这杯残酒!”
    千古绝唱!
    您猜怎么着?书中写道——

    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
   “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嫂嫂,拳头却不认得嫂嫂!”
    假如潘金莲不说“你”,那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叔叔若有心,吃嫂嫂这杯残酒!”武松说道:“嫂嫂!休要学那潘巧云(木子美)!这杯残酒,全当是大哥饮过,武松吃了便是。”忽然有一种力量,让潘金莲泪流满面,她放下砒霜、回头是岸,万语千言、千言万语在她嘴里化成一句话——
   “叔叔,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吃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