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10大古镇中,我这次回故乡,游了成都周围的5个,加上过去游过的洛带古镇,合起来,游过6个了,其它几个离成都较远的,恐怕没机会去了。
前面介绍了平乐,上里,黄龙溪,安仁四个古镇,除了它们各具的特点和韵味之外,总的来讲,这些古镇的格调和风貌,感觉都差不多。今天要介绍的两个古镇,不再长篇用文字赘述,就主要发一些图片。
街子古镇在崇州,距离成都约70公里,地处味江之滨,与青城山的后山接壤,而新场古镇隶属大邑,距离成都也差不多70公里,西与邛崃接壤。
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处的凤栖山下,依山傍水。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被誉为“一瓢诗人”的唐代著名诗人唐求的故里。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化历史名镇,有道是:“青城街子,怡养小镇”;“青山绿水抱林盘、村庄小镇嵌田园”的小镇风光。而且,听说它还被誉为全国驰名的“兰花之乡”呢。
岷江的支流味江,流经地势平缓的街子镇口,形成一泓碧潭——龙潭。因该镇横于味江河畔,故五代时,街子镇名横渠镇。古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地下水源非常丰富,石板路两侧及屋前院后,常年清水不断,历有“青城后花园”之称。让人有种自然、亲切,山水融汇的感受 。
10月5日,我从双流机场,一到崇州,就由亲戚们自驾,陪我到街子古镇玩去啦,这要算是这次回乡游览的第一个古镇了。
瑞龙廊桥



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座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巍然屹立的清代字库塔 。 这是古时候收
存和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沿自古人有“敬惜字纸”之风,“惜字得福”之说。
字库塔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塔身呈六方体形,分五层,攒尖楼阁式结
构,是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的。字库通高20米,比之上里古镇和洛带古镇的字库
塔都要高,更有名气。该塔乃借用佛教塔的基本型制,砖石中空结构。其外壁有浮雕刻
绘的《白蛇传》片断和山水花卉。是川西地区仅存的最精美的字库塔。该字库塔彰显
出街子人、崇文尚雅的精神追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字库塔塔身严重受损,
但据说那塔的顶尖,却神奇地、一点也没有损坏。地震后,经政府倡议,19家民营企全
额捐款53.2万元,这座街子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修复依旧。
这座精美的字库塔,是街子古镇的一道特别亮丽的景观。

这由人模特儿装扮的古人雕塑,可别把小小孩儿给吓着了哈!


街子古镇修茸一新的古戏台。经常有戏上演,不像其它古镇的古戏台,只是古董。

戏台上正在唱川戏。让我想起儿时看社戏的台子坝来。

戏台后面有一条靠山的、引入味江、穿街而过的水渠。岸边,是新打造的修闲景地。


我和亲戚们,在水渠岸边的古银杏树下的茶园里,泡上一杯香茶,悠闲地品茶聊天。

街子古镇的光严禅院,又名“古寺”,坐落在街子镇旁凤栖山自然风景区海拔1100米的密林深处,是闻名遐迩的一座宝刹,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游览。
啊!震后的街子依然古朴、美丽。
×
×
×
×
再来看看大邑的新场古镇,那是我回乡一个多月后去玩的,该镇距大邑县城只有10公里,距成都约70公里,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西与邛崃接壤,南连王泗镇,北通出江镇、花水湾和西岭雪山,也是茶马古道上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2008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古镇有西岭雪山下来的出江河水穿镇而过,并将该古镇环绕。同样也是依山傍水的川西名镇。
有诗吟:
“花外斜阳晚,云峰暗几层。人声三里市,春夜一街灯。竹屋容高枕,桃源梦武陵。床头三尺剑,气欲作龙腾”。这是清代光绪年间,云南学政张锡荣拜霭光绪皇帝蒙师、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出江镇的伍嵩生(字肇龄)、路经新场古镇(旧称清源市)时,被清源市的自然风光及繁华景象深深打动而写的赞美诗。(顺便说一句,大邑出江镇的伍嵩生,人称伍山长,是我捐建桂蘭廊桥的、曾祖父陈世芳的舅舅。可参看我的博文:“我的廊桥我的梦”)。

沿河岸的茶座。

呵呵,这麻将桌都摆到河滩上啦。夏天,这里是戏水乐园。那天,我和亲戚们在河岸的茶座喝茶,打麻将,到河滩捡好看的小石子。

河上有座漂亮的永安廊桥。

廊桥头下卖麻糖的老人。他一路叮叮当当的敲着手里的器具,推着自行车载的小摊,来到这里。叮当当,卖麻糖,我又听见了儿时那熟悉的声音。

手工竹、木器杂货铺。有特色,有味道。

镇口上这房子,明显是新打造的仿古建筑。
这河岸边,有一片盛开的木芙蓉花。(我下一篇,将有献木芙蓉花贺岁的博文)。

感觉依山傍水古镇的格调和建筑都差不多,我就不多上传其它图片了。
今天是小年,朋友们小年快乐!辦齐年货,欢欢喜喜迎大年啦!
(故乡行,未完待续。最后一篇,将展示家乡的木芙蓉花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