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我中华,从爱我们的语言文字开始

(2012-10-03 15:53:53)
标签:

爱我中华

保钓

语言文字

回忆录

杂谈

分类: 实话实说

           近日,看到一篇博友“十年砍柴 ”发表的、被新浪推荐的“爱我中华 请从爱中文开始”的博文和附图(左图),深有感触。文中列举了一些我国民间“保钓”示威游行队伍中出现的的标语、口号谬误,诸如“打倒日寇”写成“打到日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把“虽”写成了“随”。又如“人在岛在,誓与日军共存亡。”等。在汉语里, “共存亡”的对象,往往是要保卫的对象,如阵地、国旗等等。因语文水平的不合格,产生了如此重大歧义,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还有将“保钓”写成“保钩”的(如图)。哈哈,把“钓”当成“钩”,这不是我当年曾经闹过的笑话么,我想起了唸初中时的一件往事......。

   当年,我初中上的是女校。那时,我所在的大邑县,全县共有三所中学:即县城里的男中校女中校,都只有初中而在离县城15公里的安仁镇,才有一所完全中学,那是大地主刘文彩1943年初始建、1945年正式开学、面向县内、外招生的私立“文彩中学”(分高中、初中、师范三部),该校“解放”后更名为“大邑中学”(即现在的“安仁中学”)。这在当时,该校也是面向川西、属于“温江专区”管辖的十几个县招生的。我的高中就是在那里上的。而上初中时的大邑女中,在“解放”初期,还是按照原来的制度,春、秋两季都招生,三个年级,六个班,共约200余学生。

   我上初二的时候,一个周末下午,全校举行“讲英雄,学英雄”的故事会(应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特点之一),主讲人是我,内容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青年近卫军、年仅16岁的英雄、奥列格的故事。(记得还有一次全校故事会,是另一位同学主讲的“不死的王孝和”(“铁窗烈火”一书)。为了准备这次故事会,我熟读了描写奥列格的成长和英雄事迹的两本书——奥列格的母亲柯歇伐雅写的“我的儿子”和著名作家法捷耶夫写的“青年近卫军”。那天啊,丢开书本,面对台下几百双眼睛,开始也挺胆怯、紧张,讲着讲着,好像把自己的情感也融进去了,觉得语言自如,完全是侃侃而谈了。台下,静静的,从头至尾,没有听见有人交头接耳,也不曾听见有人发出笑声。当我在掌声中走下讲台的时候,心想,我的妈吔,好歹一个石头终于落地了!

   散会了,我完全沉浸在完成任务、如释重担的喜悦和兴奋之中。这时,我的语文老师、余老师(可叹,他已在“反右”运动中含冤自尽,我在以后的回忆录中还会写),来到了我的面前,他微笑着,非常和蔼地、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说:“讲得很完整,绘声绘色,很有激情和感染力。但是,(啊,但是),你把童年的奥列格在小溪边鱼,说成鱼了”。啊?我恍然大悟,对呀,那是钓鱼,不是钩鱼!瞧我这粗心大意,当众闹出这么大的笑话!顿时一下子感觉脸热辣辣的,羞愧难当哪!心里又暗暗自忖:我讲到“鱼”的时候同学们怎么没有笑呢,要是有人笑,也许我就有所察觉和纠正了。再说,我又怎么会那么粗心大意、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钓和钩,是不是“钩鱼”也说得过去啊?

   嗨!什么叫说得过去、说不过去呀,错了就是错了!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好语文吧,是钓鱼不是钩鱼!从此,刻骨铭心,我永远绝对不会再说钓鱼是钩鱼啦!

   爱我中华,从爱我们的语言文字开始!

  爱我中华,从脚踏实地学好我们的语言文字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