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搬家

(2011-07-05 16:51:13)
标签:

故居

风景

搬家

杂谈

摄影

分类: 回忆录

   我终于又搬家了,这是我第四次搬家。

   第一次搬家,是在 1973年,因照顾夫妻关系,我从成都的电子科大调到北京现在的单位(研究所)工作,终于结束了长达7年的分居生活(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无政府状态,谁管你分不分居)。那是一次跨省市的大搬家。别看是路远迢迢,确是一次最完整、最彻底的搬家,为了省钱,硬是把所有能搬的东东西西都搬来哪,包括书籍,锅碗瓢盆、生活用品、五金工具、统统都搬,反正当时货运一公斤不过才几分钱,而且是可以报销的。免得到北京后还得花钱再买。想当年,在“成电”时,我居住的是一栋三层楼高的、由教职工单身宿舍演变的筒子楼,正对着学校的教学主楼和广场。就那么一间18平米的房子,母亲、我的两个女儿祖孙三代,挤在一起(那是文革时期,无政府状态,没人管)。各家的门旁就是做饭的蜂窝煤炉灶,每到做饭时间,满楼道便奏响了锅碗瓢交响曲,饭菜飘香,甜酸苦辣应有尽有。楼道两旁的“家庭炊事员”们各显身手,时不时还互相品尝和交流烹调技艺呢。那做饭时间,也是邻里间聊天、交流的好机会,可热闹啦。特别是孩子们,那一家家的挨着,小朋友之间窜起门来,方便极了。尤其到了夏天,因为热,每家的门都敞开着,就挂一块半截门帘,小孩子之间一起玩,钻来钻去,自如自便,畅通无阻哪。不像现在,邻里间虽是声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回忆那段住在筒子楼6年的日子,邻居之间,礼尚往来,有说有笑,互相帮助,至今还十分的留恋呢,所以我每次回成都,都要专程去“成电”拜访那些老邻居、老同事、老朋友。一起回忆那曾经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那段时间,是母亲的陪伴、支助和同事们、邻居们的关照,让我度过了那段既忙碌又艰辛的7年夫妻分居岁月。

 

   下面这张图片,是2006年我和女儿在“成电”的教学主楼前广场的合影。我是1956年“成电”建校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女儿是“成电”第30届学生。我们是女儿6岁时离开“成电”的。

   从“成电”迁走(1973年10月)之前,家就住在“单3”筒子楼的三层正对着这教学主楼和广场。这主楼广场,是她童年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地方。

 

话说搬家
   

   日月如梭,自1973年调来北京现单位工作,一晃已有近40年了。这期间我们又搬了3次家。刚搬来北京时,住的是一个平房套间,一排20多户的小平房,是那种室内没有上、下水,没有卫生间的“干打垒”。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是有了个栖身之地所幸从此一直都是住的研究所内的房子,没有经历过赶早摸黑、挤公交车之苦。只可叹,当时我们工作很忙,居住条件很差,经济上也不富裕,母亲为了帮助我们看孩子,离乡背井,不辞劳苦来北京与我们一起生活,却只能在冰天雪地、夏日炎炎的院子里洗涮东西,手脚常常地冻裂了一道道的血口子,常常地不得不在伤口上贴上一块块胶布。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那一道道渗血的裂口,就像是我心口上的创伤,好痛,好痛!在平房,我们整整住了6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这一列24间平房的墙壁被震裂、成了危房。我们终于在1979年从平房搬进了单位的一栋6层楼高的楼房、一套两居室(约50平米)住房。啊,已经40岁开外的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卫生间!可是,可是母亲她已在这前一年(1978年),就过早地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仅62岁)。老人家跟着我们吃了很多的苦,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啊!所以,直到现在,一提起我母亲和我们一起在平房生活的那段时日,就禁不住流泪,我常常在心里千遍万遍、默默地对母亲说“对不起!对不起!您是女儿心中永远的痛”!现如今,那平房早已不复存在,而当初在平房(也就是我们单位的贫民窟)居住的6年,除了那利用屋后的一小块园地自种的玉米、草莓、葡萄(记得我家种的“聚丰”,“玫瑰香”葡萄丰收,给全平房的邻居们每家分享时,邻居们在一起是何等的开心)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之外,给我留下的却是一种难言的无奈和辛酸,一种深深的、永不磨灭的记忆和心痛。

   两居室大概住了9年,于1988年,我们再次(第三次)搬家,住进了一座塔楼、80平米的三居室(那种没有厅的老式小三居)。这一住就是23年,后来,我们单位又建了几栋现代化的、厅很大的那种大三居(130平米以上)塔楼,可是当权者们说,你们这些老家伙,已经住的是“三居”了,不可以参加分新房排队啦只论间数,不谈面积,80平米,到此为止!(其实还没有现在的“两居”面积大呢,无理可讲)。

  住的是17层,高高在上。而且这老三居塔楼到晚上12点钟之后,还就没电梯了(也是没理可讲!)这座塔楼的住户,偏偏现在大都成了老人,这夜里要有个什么急事,多有不便哪。因此,我终于听从孩子们的劝说和安排,决定第四次搬家了。搬到我原单位住房的隔壁社区,是一套80平米的 两居,宽敞多了。然后,又从这套两居,搬到该小区的另一套138平米的三居,这是我的第五次搬家,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搬家了吧。

   那套我住了23年、单位大院里的房子,虽小,对老年人不方便,但要离开时,还真是有些依依不舍。它就在北四环路边上,虽然很吵,但是听惯了。住得高,看得也远,刚住进去那会儿,还没有四环路,周围都是麦地、菜地、稻田。抬眼望去,南边,能看景山,北海公园的白塔和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的顶端;西边,能看西山日落和颐和园的佛香阁,还有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博雅塔  ;北边,就看得更远了,眺望层层山峦,翠绿叠嶂,尽收眼底。可惜当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那时工作忙,哪里有拍照的闲心和闲工夫哪。可是越到后来,就越看不到什么了,剩下的,大多是些钢筋水泥的森林啦。
   下面,我要将退休后,进几年在这座塔楼17层小三居住房的窗口和楼下曾经拍到的照片留在这里,我想留住过去,留住曾经,留住一份美好的记忆。。。。。。

 

   P1:冬季的晨曦。南阳台所拍。那烟囱冒的是烧暖气的浓烟。那右边耸立的铁塔,是亚洲的气象监测点。

话说搬家

 

   P2,清晨,太阳出来啦。西边窗口所拍之一。

话说搬家

 

   P3,西边窗口所拍之二。

话说搬家

 

   P4,冬日之夜,那路旁的树只有光秃的干枝。北面窗口所拍。

话说搬家
   P5,高楼林立,从那一点点缝隙里,依稀还能见到北面的群山。于北面窗口所拍。
话说搬家
   P6,日落。拍于西面窗口。
话说搬家
   P7,晚霞1,拍于西面窗口。
话说搬家
   P8,晚霞2,拍于西面窗口。细看有三个亮点,莫非那是不明飞行物?还是飞机的反光?
话说搬家
   P9,晚霞3,拍于西面窗口。
话说搬家

 

   P10,奥运期间的北四环中路,屋顶和立交桥都点亮了节日彩灯。拍于南阳台
话说搬家

 

   想当年(1990年,亚运会之前)四环路还没有完全建成时(北四环是在1990年亚运会前赶建的),这个十字路口没有安装红绿灯,更没有立交桥,是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点。我家,常常是自动充当义务“事故报警员”,每逢发生车祸或堵车,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主动给交通大队打电话的。记得有一次,我正在阳台收晾干的衣服,突然听见砰的一声巨响,猛一扭头看时,正有一个被闯飞的人还没落在地上!是一辆轿车闯了一辆自行车,好恐怖!

   下面这幅图是在四环路上未建这座立交桥之前、用胶片所拍的该十字路口堵车时的一张照片翻拍的。因为还没安装红绿灯嘛,交通常常会“堵死”。瞧,谁也走不了,只有请交通队来疏通啦。于南阳台俯拍。

话说搬家

   

     P11,奥运会开幕式烟花绽放之一,拍于北面窗口。话说搬家

 

    P12,奥运会闭幕式烟花绽放之二,拍于北面窗口。

话说搬家

 

    P13,楼下一片黄金(银杏叶)。

话说搬家


   P14,雪景1,拍于北面窗口。

话说搬家

 

   P15,雪景2,拍于北面窗口。

话说搬家
    P16,楼下雪景1,北面窗口俯拍。
话说搬家
   P17,楼下雪景2。
话说搬家
   P18,院内雪松雪景。北面窗口所拍。
话说搬家 

          (每周一博,逢周二下午更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