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本不该这么快就离开的!

(2010-08-17 15:03:07)
标签:

健康

养生

糖尿病

并发症

血糖

分类: 糖尿病专题

           (本文已被选登在 糖尿病周刊 医师报 2010年第35期)

  他本不该这么快就离开的!

    前不久,我们单位走了一位同事,刚70来岁,并不是因为得了什么致命的病,可是他走了!同事们无不为他惋惜,同时议论纷纷。

    本来,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例外。有的人,忌讳谈死的话题,实际上,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每个人都在一天天成长的同时,也一天一天地朝死亡一步一步地走去,只不过有的人走得快、走得早,有的人走得慢、走得迟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寿命”。


   对生死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正确对待生死问题了,首先是不怕死,因为谁都有这一天嘛;其次是不要自己找死  。也就是说,要珍爱生命。那就是合理饮食,营养均衡,注意锻炼身体,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同时,也要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乐观,善良,宽厚,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多作贡献,科学地对待客观事物 ,包括正确对待疾病等等。这些说起来似乎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甚至有的人对生与死的态度和做法很令人费解。比如说:

    我的这位、前不久辞世的同事吧,身体一向不错,只是前几年在我们单位每年一度的体检时,发现得了糖尿病,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致命的疾病。事实上,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血糖没得到控制而引起的诸多并发症(主要是微血管系统的并发症,比如眼睛肾脏和下肢的病变,以及心、脑、肺、神经系统等出现的病变)。但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地对待疾病,认认真真地驾驭好控制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即:糖尿病知识教育与心理治疗(调整好心态,正视疾病,不焦虑和恐惧,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自我血糖监测;坚持科学用药(到正规医院就医)。目的是严格控制好血糖(空腹小于6-7,餐后小于8-10),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这样, 就可以赢得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与正常人一样快乐的生活,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有所作为。我们单位就有很多这样的糖尿病病人,照常生活得有滋有味,快快乐乐的。我也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已有20年的糖尿病病史,至今仍没有任何并发症。我觉得心态很重要,毅力也很重要。事实上,健康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憾我的这位同事,虽也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受过高等教育,却忌病讳医,缺乏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不认真去正规医院看病,更不愿意驾驭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五驾马车”。像糖尿病这种病初期,不痛不痒,能走能游,能吃能睡,容易被人忽视。而我这位同事,有了病,不去积极学习糖尿病知识,思想上不重视,报着无所谓的态度。更令人不解的是,固执己见,不愿意服药(认为:“是药三分毒”), 只是单纯地控制饮食。因为糖尿病本身糖代谢就出了问题,容易引起消瘦,加上进食少,人越来越瘦,体质越来越差,简直就瘦脱了形了。又因为该吃药不吃药,血糖没得到控制,很快,有了并发症,肾功能衰竭,必须做透析维持生命,唉,可叹!都到了这一步了,这位先生还是“ 固执己见,忌病讳医  ”,不愿意去医院做透析,其结果,便不言而喻了.....。他不是没条件治病,我们有公费医疗,也不是没文化、没知识,不懂科学,他是高工。然而,他走了,就这么快走了,是因为不尊重科学吗?偏见(是药三分毒)、固执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啊!

   没有错,“是药三分毒”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对这种说法也要有一个利弊权衡的辩证观点。有了病,就得去看病,接受医生的治疗和建议,认认真真地服药,否则会要命的。不能因为药里有某种副作用就不吃药,犯那种捡芝麻、丢西瓜的愚昧错误,况且有些药的副作用很小,是安全的。他本不该这么快就离开的!

    他走了,走得那么快,走得那么不应该,走到那么不值得, 没有人不为他惋惜,也没有人不为他叹息、悲伤.......。

   我说过,人不用怕死,因为那是迟早要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但也不可以找死,因为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人没有到不能不死的时侯,不可以糟蹋生命,自己找死哪
   我希望,朋友们能够从我这位同事的悲剧中,得到一些教育和启示,认真的、科学的、快乐的走好自己健康之路!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谱写幸福美好的人生。他本不该这么快就离开的! 他本不该这么快就离开的!

 

     (每周一博,周二下午更新)

 

   附:我的另两篇相关博文:  忘不掉的身影2010-01-19 13:54:47

                             与糖尿病同行他本不该这么快就离开的!2010-01-13 13:36:02

 

       以上两篇文章已分别被选登在:糖尿病周刊和糖尿病新世界期刊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