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每到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民间各地过节的方式各有不同。记得小时候,除了盼着过大年之外,要算端午节最巴望的了,因为这一天,会吃上一顿有肉的菜饭和母亲自家腌泡的咸鸭蛋;还会在脸上、身上涂上觉得又好玩、又新奇的雄黄酒;母亲、嫂子和姐姐(在家里我排行最小)会给我做各种香包、用彩线缠八角、一串一串的(这些后来我自己也会做)挂在衣襟上。那时在我们家乡(成都附近),端午节和过大年(春节)都要包粽子。在端午节这一天啊,我们还会揹上背篼,到野外採割“百百草”(有医疗作用的草药,都是母亲教我们认得的),回家把其中的“艾蒿”、“紫苏”“菖蒲”单独挂起来,再把其它的“百百草”洗净、切碎,晒干备用。每逢家人有个头痛脑热时,就抓上几把,煎熬成汤药服下,或低头在熬药的锅仔上方熏蒸一会儿、出出汗来达到治病的目的。那年月,有了病,常常就是这么对付过去的,只有得了重病,用“百百草”实在不行了,才会请乡里的郎中(中医)诊治,连郎中也请不起的,就只有等死了。没听说过有什么西医,县城倒是有个西医医院,可那里绝对不是“乡巴佬”去的地方。
自打进县城上初中求学以后,儿时过端午节的情景和喜悦渐渐远去,在学校过的端午节,几乎没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无非是打个“牙祭”(吃顿肉)罢了。
可是,上大学时期过的一个端午节,却让我至今难忘,终生难忘。
那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大概是1960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连饭都吃不饱,哪还能在端午节吃上肉呢?不过那时,成都的高校有个习俗,每年过端午节时,都要组织各大专院校,在望江公园附近的锦江里“抢鸭子”竞赛活动:就是锦江里,放好些鲜活的鸭子,让各高校的校队,从同一起点——九眼桥,同时跳入江中,游泳比赛,争抢江中的鸭子,谁抢到的就归谁,并按各个校队抢到的鸭子数量,决定名次和奖励。
那么,困难时期的端午节,还会有抢鸭子比赛吗?没想到那年,还真的没有取消这项活动,这一下楞把同学们高兴的!端午节大家可能会沾点油星啦!
可是,那时同学们的体质普遍都很差(差到什么程度?反正差不多都浮肿,女同学普遍没有了月经),学校的男子游泳队里,还有多少人能游得动呢?最后,为了那抢到鸭子可能带来的那么一点点油水,学校还是组织了参赛的队伍,当天,给参赛的“运动员”们吃了一顿饱饭,让他们背负着全校师生的期望,终于出发参加“抢鸭子"去了。
因为赛场离我校较远,同学们又普遍体力不支,所以今年学校也就没组织去给队员们助威的啦啦队了。后来听说那一年的“抢鸭子”竞赛活动虽说是照常举行了,但其规模远不及往年,鸭子数量也很少,参加的队员也不多,冷冷清清,象征性而已。我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游泳校队,最后拼凑了多少名队员去参加比赛,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抢回来多少隻鸭子,但在晚餐的大鍋菜汤里,我的确见到有点点的油星星儿,而这有点点油星的大锅菜,感觉是那么的美味!也许就是这一顿特殊时期、难得的、带有油星的菜饭,让我对出征“抢鸭子”的“英雄们”,至今心存感激。同时,也在我的记忆中,也留下了一个终身难忘的端午节。
今年端午节,我们在家自己包粽子,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我给子孙们传授包粽子的手艺,他们都学会了。我想,今年的端午节,一定也会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一段美好温馨的记忆。我同时也感到高兴和欣慰——母亲传给我的几种包粽子技艺,后继有人啦。
让我把我们家的包的几种家常粽子端上来:有红枣、豆沙的甜味粽子,还有加赤豆、豌豆再加上肉馅、冬菜或芽菜的咸味肉粽子呢。

下面是大、中、小三个尖尖粽和一个狗头粽,另外还有一个捆绳从粽子尖尖处,抽出来的抽丝粽。

从粽子顶尖抽丝的粽子(抽丝粽)。

我的外孙女,把她最喜欢的尖尖粽(也叫宝塔粽)和抽丝粽高高举起拍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