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府布衣1938
天府布衣193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093
  • 关注人气:7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一)

(2009-05-20 18:08:26)
标签:

512

地震

成都

都江堰

原创

分类: 故乡行

   过去,曾去过都江堰水利工程景点旅游,这次是地震后,故地重游,更有别样感受。因二王庙正在复修,不开放,我们便先从玉壘山下的山门进入景区,沿山间用石材舖设的通幽小径(过去没有),深吸着清新的空气,轻风拂面,格外舒爽!翻过并不太高的山坡,来到二王庙的后山脚下,再沿江走到索桥处,不免有些胆怯,便携手颤颤微微地(其实是很安全的)险渡索桥(这几位老太太,有些好笑),倒也觉得刺激,想刚才那副模样,几个人都笑成了一团,开心啊!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飞架于内、外江上的安澜索桥(夫妻桥),长500米(下图只是内江部分)。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迎着江边的微风,有说有笑,站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道分水景点:“鱼嘴”观景,好爽!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8米处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状如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当渠端,迎着岷江波涛,巧妙地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是原有河道(金马河),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的洪水,而内江则李冰众开凿的人工河道。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该水利工程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的功能。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把清亮的江水,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成都平原灌溉,其面积已达40余县。不仅消除了水患,而且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口子,乃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二王庙及离堆、宝瓶口近处的伏龙馆等景点,正在加紧修复,可参看上一篇博文。   

    漫步在这碧绿的岷江江畔,望涛涛江水东流而去,我不禁感叹道:都江堰,我川西平原的母亲堰!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江水从市区穿流而过,两岸一派繁荣气象(左边的高楼正在加固修复)。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这是过去飞沙堰所用的马叉和卵石竹篓篼,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了。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这是李冰父子当年遵循“深淘滩,低作堰,”的都江堰维护方针,埋在都江堰的内江“凤栖窝”处河床下的淘滩深度标志,起初埋的是石马,后来演变为卧铁,这4条卧铁分别是明代万历年间、清代同治年间、民国13年和1944年所埋的卧铁样品。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临江的离堆公园一角: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震后的都江堰,正如同这棵老树,充满勃勃生机;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震后的都江堰依然美丽 <wbr>(一)

 

   

   下一篇博文继续游览离堆公园。

 

             博文链接: 恢复中的都江堰依然屹立

                        伤痕累累的都江堰市

                        泪的反思,血的教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