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
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庄子所言择要
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选自逍遥游)
3 顺应天地的本性,遵循自然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的人还需要依赖什么呢! 所以说,道德修养达到极致的人能够忘掉自己的形骸, 道德修养达到出神入化的人能够忘却人世的功业, 道德修养达到圣智的人能够忘却各种各样的名位。(选自逍遥篇)
3 原文:若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驾驭着天地间六气的变化, 来遨游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这种人还有什么东西需要依赖的呢?
所以说: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存在着我;神人是纯粹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是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选自逍遥篇)
这就是: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4 奖罚不足以正性情。
人们如果大喜,就会偏于阳气过盛;如果大怒,就会偏于阴气过盛。如果阴阳都偏离正常而失调,那么人们就不会适应四时季节的变化,寒暑不能调和,岂不反而伤害了人的身体吗?要是人们喜怒失常,神不守舍,思虑不能自我控制,办事中途而废,这样下去,天下就会出现狡黠、凶猛一类的风气,然后,产生像盗跖、曾参、史鱼那样的行为。因此,即使用整个天下的名位、财物来奖赏善人, 依然感到不够;即使用尽天下的刑法来惩罚恶人,依然感到不够。所以说,天下之大不足以解决奖善罚恶的事。自从三代以来,乱哄哄的以奖赏与惩罚为能事,哪里还有时间去安定人们的性命之情呢!(选自在宥)
原文: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 毗于阴。阴阳并毗, 四时不至, 寒暑之和不成, 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 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 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5 无心得道
皇帝游历于赤水的北面,登上昆仑山向南眺望,回来的时候,却把玄珠(比喻天道)丢掉了,皇帝派智(假设人名,象征着智慧)去寻找,智没有找到;右派明察秋毫的离朱(假设人名)去寻找,离朱也没有找到;再派善辨的吃诟去寻找,吃诟(假设人名,比喻巧辩)同样找不到。最后才派无心的象罔(假设人名,比喻无心,无形迹)去寻找,象罔却得到了。皇帝说: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6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也就是与天相契合。用这来均调天下,便就是与人协和了。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说:我的宗师啊!我的宗师啊!调和万物却不以为是善; 恩泽万代却不以为是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复载大地、刻雕众形,却不是出于技巧,这就叫做天然之乐。所以说,懂得天然之乐的人,他生存时便顺任自然而行,他死亡时便和万物混同为一。静处时和阴气一同共处,动作时和阳气一同流荡。所以,知天乐者,无天怨,不尤人,无外物的牵累,无鬼神的责怪。所以说,他活动的时候,能够与天同行,他安静的时候,能与地一同静默,内心纯一安定而使万物归服。这是说,把虚静境界推及到天地,通达于万物,这就是天然之乐。所谓天然之乐,便是用圣人的心怀来养育天下。(选自天道)
7 书本不足为贵
世人所珍贵的道理记载在书本里,书本记载下来的不过是语言,语言有它可贵的地方。语言的可贵之处是含有意义,而意义却有所依随。意义所依随的, 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而世人由于认为语言可贵, 便通过书本相传。世人虽然珍贵书本, 我还是认为不足以珍贵,因为人们所珍贵的并不是那真正可贵的地方。因为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是形状和颜色;可以听得见的东西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啊!世俗之人以为从形状、颜色、名称、声音中,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而世岂识之哉!!
8 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孔子伤心地问道:请问何谓真?
客人说:真,这是精诚的最高境界
9 以职事为常务, 以衣食为根本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 到底在什么地方? 回答说:无所不在。试问:造化的神妙从何而降?人类的明智从何而生?回答说:圣有所生(内圣有它降生的来由)王有所成(外王有它成就的来处),皆原于一(都是从道的同一本愿产生的)
不离于宗(不偏离于道的根本的)谓之天人(称为天人)。不离于精(不偏离于道的精微的),谓之神人(称为神人)。不离于真(不偏离于道的真谛的),谓之至人(道德高尚的人)。以天为宗(以效法天道自然为宗旨),以德为本(以上德无为作为根本),以道为门(以遵循规律作为途径)兆于变化(能预知事物变化的征兆)谓之圣人(称为圣人)。以仁为恩(用恩慈之心施行恩惠),以义为理(用道义之理来分辨事物),以礼为行(用礼仪来规范行为),以乐为和(用音乐来调和性情),薰然慈仁(表现出一派温和仁爱的态度)谓之君子(称为君子)。以法为分(根据法度划分职守),以名为表(根据名号建立标准),以参为验(根据比较取得验证),以稽为决(根据考核作出决定),其数一二三四是也(它的步骤就如一二三四那样明确,百官以此相齿(百官都要依照这些序位)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以蕃息蓄藏为意(注意繁殖生息与积蓄储藏的意识),老弱孤寡皆有以养(把老弱孤寡的人养起来), 民之理也(这都是有关民生的道理)。(选自天下)
10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生也死之徒, 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是其以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