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交响乐团比想像中的要好得多。
查了一下近两月珠海大剧院的演出排档,想听交响乐的话也只有选它了,再往下就得去听北京交响乐团……这个嘛,还是圣彼得堡吧。
上半场是《魔湖》、《荒山之夜》、《火鸟组曲》。执棒的是奥特舒勒。用《魔湖》开场有些意外,毕竟中国听众习惯了用大动态的曲子做第一道菜,估计让国内的乐团上这几个曲子,《荒山之夜》会放到第一。也正是《魔湖》让我领教到了这个乐团的弦乐组实力。里亚多夫的《魔湖》是印象派风格的交响音画,要听那种虚无飘渺的意境和魔幻式的描述,圣彼得堡给出的画面感极其透明,难得在现场听到这么好的弦乐。《荒山之夜》国内观众熟悉一些儿,铜管乐总算可以嚣张一下了,黑暗之神出现后,直到众精灵的狂欢,这个乐团的重火力尽出,感觉是底盘特别稳,铜管和打击乐听上去像巨船行驶。《火鸟》不是我特别喜爱的曲目,要我点单,会选更直率也更野蛮的《春之祭》。
下半场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由德米特里耶夫执棒,这位虽然穆拉汶斯基的学生,风格上好像更趋于沉稳,没有那么强烈和任性,追求丰富性和线条刻画极干净的那种手法。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也是我听得较多的曲子,它的戏剧冲突感大约也比较能讨好国内的观众,第二乐章里那段小提琴齐奏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次,比家里扬颂斯和圣彼得堡爱乐的那个录音更出彩,整个弦乐组拉得就像一个人,那种绵密和华丽给予怎样的赞美都不过分。感觉冲这一段就值回票价了。
再说一下大贝壳,这是我第一次来,拍了几张照片。大贝壳用通俗一点的桂林话说,就是“歪盖”。歪盖是比较大众口味的一道家常菜,通常可以和辣椒一起爆炒,我在桂林时就爱吃这个。歪盖大剧院外表粗俗了一些,里面的音响效果还是不错的,除了设计上还有些太新潮。我坐在二楼偏右,最弱音时的弦乐也听得很真切。其间捂着嘴低声咳嗽了一下,那个清晰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我说它太新潮,是二楼有些包厢式的观众席就更好了,从两侧延伸,那是我最喜欢的剧场样式。这个歪盖的内部空间可能更注重声学原理,视觉上看着有一种冷漠感。
一进剧场就遇上了安大侠,就是去一趟大西北可以说出一百八十个版本的那位,夫人女儿都来了。女儿十六岁,正在学长笛,以后想往这方面发展。我觉得女性吹长笛是非常优雅的。还特意推荐他们留意5月20号在华发大剧院的那场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的《四季》,I
MUSIC是世界最好的室内乐团,连“之一”都没有的好。
上半场时身边坐着几个说贵州话的人,紧挨着的那位一身酒气,音乐一响就捞开衣服露出可爱的肚脐眼睡上了。到了《火鸟》,竟然打起了呼噜。还好他身边的女友推醒了这头特立独行的猪,要不就没法好好地欣赏节目了。他们也不像自己购的票,估计是某个银行换积分的赠票吧。万幸的是上半场一结束,某银行就及时退场了,一边还嘀嘀咕咕地说没意思没意思。我赶紧的把安大侠一家叫到这边,他们的位置实在是太偏了。
除去某银行的干扰,大体珠海观众的表现比我预期的好,除了改不掉的在乐章之间鼓掌的毛病。

带你们看一看歪盖的外表

这是大厅。地上那个是供人坐的外星椅

演出海报。《红色娘子军》好像每年都来珠海,票还贼贵,(比圣彼堡交响乐团贵多了)这次演两场,网上一查只剩下680元一张的一等票了

这是二楼等候入场的休息处

这是上二楼的电梯,大剧院的整体风格是那种工业化的,走高冷路线

剧场。因为演出期间不让拍照,就没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