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了吗?”
“您好!最近哪里发财?”
“兄弟,身体好吗?少吃螃蟹、鳗鱼,小心三高”
“哇塞!你看起来真漂亮,这衣服从哪里买的啊?什么牌子?”
“我已约了几个老同学下礼拜在八达岭聚会,你能赶回来吗?”
“最近房价疯涨,你小子又赚了,改天请哥几个去天上人间潇洒潇洒?”
“昨天天涯论坛爆料,无名氏一夜成名”
………
记得小时候,农村没通电,每当夜晚来临,家家户户点煤油灯照明,我经常手拿瓶子和灯油票去小店铺换煤油。长大后,家乡通电了,偶尔停电,才发现以前的煤油灯光那么暗。平常很少吃到猪肉,妈妈偶尔从集市上买回来的总是肥肉,为的就是能给我们增加点油水。到本世纪初起,开始追求起健康,素菜水果要挑有被虫子吃过留下痕迹的,无化学农药。选购海鲜在乎的不是价格,更挑剔的是否新鲜。
上学前到小学、初中毕业期间,所穿的衣服基本旧的,棉布料或卡其布料,颜色很单调,黑、白、蓝三种。如果有幸能穿上件旧军装,那真能神气一把了。后到80年代,一块银元能任你在装有双狮牌手表的大麻袋里抓一大把,穿上了喇叭裤、留上长头发,感觉特别时髦。90年代末,我辞去上海原单位工作,伙同好友去西安经营服装,标价3000RMB的皮衣卖得很火爆,而那些低价的皮衣却很少有人问津,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得太快,没跟上。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在五六十年代中国广为传颂的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当年的情况。可以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无奈。而现在市面上各种面料、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服装应有尽有。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品牌、价位认同也不一样,市场提供了很广阔的空间,玲琅满目,任你挑选,各取所需。
在城市,几年前出现的新名词“物业”可以代表这几十年的变化之一,走在马路上,到处是房屋中介,中介门口摆放着水牌,水牌上标着房价,所标房间都是以“万元”为单位,这也能表示这些年来居住条件的巨大变化;在乡下,就来个现身说法,我家的老房子很破旧,到现在还在,儿时的我就是生活在这间老房子长大的,后来家里有点钱了,我父亲买下别人家的三间老房子,再后来又把那三间老房子拆了重新盖。不久前,我自己经济上有能力,就又给我父母重新盖了新房子,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我上的大学在大连,从老家到大连上学的最佳交通是先由老家坐客轮或汽车到上海,然后再由上海坐客轮到大连。每年开学从家里到学校,都需要至少三天时间。因为那时只有国道,没有高速公路,单从老家到上海,坐汽车一路颠簸就需要15个小时。如今,有了高速公路、跨海大桥,无论自驾车或者坐公车,到上海只需要不到5小时。道路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不仅主要道路高标准,而且村村都通水泥路,交通方式的选择也多样化,轿车开进了家庭,有车族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特别说说网络,网络给了我们及时获得信息、更新知识的便利,同事也给再教育创造了更好的契机,拥有电脑,在网络上与世界同步。有高兴的事,写在网上,即可与更多的人分享;遇到困难的时候,在网上说说,就会有很多热心人帮你;很多贪官落网也归功于网络,一夜成名的也大有人在,敏感的事件迅速家喻户晓,许多生意一个电话、一封电邮搞定,和尚也炒股,与时俱进。
时光荏苒三十年,从关心温饱,到讲究生活品味、质量;从不务正业,到最求快乐、幸福;从“百米听不清,到万里听得见”;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多家共用一厕所,到一户拥有多卫;从粉笔加黑板,到多媒体教室;从老三件医疗仪器,到无痛激光设备等等等等,生活的确发生很大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