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第八年
文:梓林
北大公益讲座今年步入第八个年头。今天,在微信上读了一篇文章,说有一位母亲在儿子去美国留学前,对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喜欢艺术的女孩子,千万不要娶;不喜欢艺术的家庭,千万不要去住;不喜欢艺术的国家,千万不要去。” 孩子成年后,果然成为母亲期许的艺术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今社会有资格活在艺术象牙塔里的少数人之一,他叫谭盾。正是他,有一万个理由说:“如果每个人都喜欢艺术,这个国家会充满人性。”“会对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满了感情,这就是艺术的巨大力量。”
尽管谭盾是作曲家,但他所谈到的艺术,自然也包括音乐之外的文学艺术。这就让我们想起北京大学公益讲座提倡的“三文主义”:文以载道,美文传道,以文修身。为什么我们在课程中,要大量使用声光电、诗词曲等不同的艺术手段分享我们的理念?因为艺术本身具有净化心灵、启发我们的想象力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皆在不言之中,语言是狭隘的,是贫乏的。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七年多来,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主要是通过这样两个渠道,把一件早期被多数人不看好的事情,一直坚持下来了:一是,用我们的做到,证明我们的说,是真实不虚;二是,尽可能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实现艺术化的交流与分享。因为我们在享受艺术,所以我们乐此不疲;因为我们有艺术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所以我们让生命的每一天都有所不同,在公益的路上,实现了人生的不断超越。
七年多来,北京大学公益讲座留下了8册《我们共同走过》系列丛书,留下了100多部我们原创或改编的视频作品,100多首诗词和歌词,送出了近十万件艺术礼品,而且让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最基层的农民志愿者,喜欢上了诗歌朗诵这门艺术。因为,我们的原创散文诗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接地气的艺术作品,配上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北大公益讲座因为选择了艺术地传播我们的理念,所以,志愿者在快乐中甘愿付出并享受付出,而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的艺术生活的过程中,志愿者还能顺便给人以帮助,这样的事情,哪有不持续下去的理由呢?!
2018年2月17日晨,于北京朝阳区北纬四十度寓所

















欣赏视频:《恪守初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