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的三角困局》节选(03)

(2017-08-24 08:24:17)

郭梓林/著


导语(上)

 

享誉西方的意大利现代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尽管人们至今对克罗齐的这种史学观仍有争议,但勿庸置疑的是,任何由后人写出来的“历史”,确实不全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因为后人很难甚至不可能看到历史的全部真相(全部的历史真相,或许只有上帝才能知道),因而历代史学家所撰写出的历史难免是其或主观推测或自我理解的“历史”,进而也可以说是后人更愿意看到并相信的“历史”。如果将历代史学家所生活的时代和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考虑在内,我们或者还可以说,这是后人将其对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期望寄托在历史之中的一种叙述方式而已。从这个角度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有道理的。


故凡写历史者,难免以当下的立场去理解历史,以当下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选择历史的某个片断或局部,用以反观或解释当下的社会现象何以发生、何以存在,甚至据此来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其一。


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试图以一代一代的繁衍来扩展有限的生命。然而,后人的肉身能够通过遗传获得的只能是生物基因,文化基因却无法以生物基因的形式传于后代。所以,凡前人想过的事,后人可能还会再想;前人做过的事,后人也可能还会再做,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历史往往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恩格斯语)。因此,当有人在说“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能从中看到今天的影子。


尽管并非所有的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主观上想借古讽今,然而,没有人能超越当下(严格地说是退出当下)来审视历史。尤其对于受众来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因此,所谓“历史就是今天”,指的是今天的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所谓“今天就是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正在重现;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如果不是这样,历史对于学习历史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此其二。


经济学在解释人类社会制度演进时,提出了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皆因历史的选择才构成今天的现实,我们今天的选择又必将决定明天的结果,而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退是退不回去的。


鉴于昨天的历史选择已经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好与不好,该与不该,这都只是历史学家可以用来挣饭钱甚或可以扬名立万的话题。而当下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出进一步的选择,才能趋利避害呢?


遇此难题,好莱坞编导们的做法往往是借助所谓的“时间隧道”,退回到过去的时空,让知道结果的人去改变此前某些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性选择,从而获得今人所愿的结果。但这样做之后,有时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更差的结果。科幻作品的意义是启发人的想象力,而历史发展的进程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福祸之间诡谲莫测,不完全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即使有人能够通过时间隧道回到过去,改变某些选择,也未必能保证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世界,会比现在这个样子更好。


人类还有一个可爱之处,就是要固执地预测难以预测的未来,并且百折不挠。其实,真正读懂了历史的人,就等同于已经从未来回到了当下,他们有可能按照人类既有的理性,在当下做出使未来更加理想的选择,这当然要比那些靠不住的预测可靠得多。历史知识对于把握未来的作用正是体现在这里。但历史知识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与过去相比,现实社会的约束条件毕竟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的深刻性常常被现实的纷繁表象所掩盖,而先知先觉、大智大慧者的预言也常常淹没在碌碌众生的喧嚣之中,于是人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历史在惊人地重复着过去的故事。等到后知后觉时,往往已经来不及挽回,只能自叹愚钝了。由此可见,人类的忘性往往比记性好,因而也表现出对历史进步抱有何等的集体耐心。尽管如此,构筑在逻辑理性和感性想象基础上的历史题材优秀文学作品,对于人们以史为镜,观照现实,仍然可以起到一种很好的辅助作用。


《明朝的三角困局》节选(03)

《明朝的三角困局》节选(03)

《明朝的三角困局》节选(03)

《明朝的三角困局》节选(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