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什么的付出

文:梓林
【今日图片】北大公益讲座原创诗歌音乐舞剧《慧命之歌》剧照及目录
2011年2月11日,北大公益讲座第一次去深圳开课。
深圳的志愿者很用心,把课程安排到了“深圳图书馆”。从2005年开始,这里每周的星期六都要举办“市民讲堂”,已经坚持六年多了。
课程9:00准时开始。上午是第一阶《从生命到慧命》。
“从生命到慧命?我看他们是来卖书或卖光盘的。”我们的志愿者,站在最后一排,听到了这样的议论。
“何以见得?他们说,是纯公益的。”
中午12:00,课程准时结束。志愿者站在两个出口处,给每一位听众鞠躬,并送上书法《至慧》真迹。然后,背着包,下到大厦的B1层,吃盒饭去了。
“等着瞧吧,上午不好意思卖,下午就要卖了,放长线,钓大鱼。”
下午14:00开课,第二阶《光明圆融善》,到场人数比上午还要多。课程在17:00圆满结束。志愿者依然站在两个出口处,给每一位听众鞠躬,并送上书法《光明圆融善》真迹。然后,拖着行李箱走了。
“怎么不卖东西呢?他们是哪个星球来的?”我们的志愿者,再一次听到了后面的议论,会心的一笑,走了。
一直有人在问:“你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你们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当你们的付出长期得不到回报时,还能坚持付出吗?”“难道真的存在‘不为什么’的付出?”“付出可以甘愿,但何以达到享受呢?“
就用以下比较拗口一点的文字,来回答关于“为什么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的付出,是不为什么的付出"吧。
人的社会角色,是来自于个体远离了“真我”而创造的一种所谓的“人格”。这样的人格,其实是失真个体的一件外衣。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自觉地穿着“角色的外衣”,用以迎得他人的认同,取悦于别人的接纳与欢喜。
通常,这件“角色外衣”的形成,来自于童年,因对爱的需求而遭遇的失落,以及心灵曾经受到过的创伤。长大后的个体,为了自我保护,以避免心灵因痛苦的回忆,再次受到伤害,于是,用角色的外衣把自己伪装起来,用以否认内在真实的需要。这样的结果,充其量只能使当下的生命,成为一个不真的拯救者。
然而,在角色责任里的付出是沉重的,是患得患失的。因为付出的过程并没有包含真实的自己。这样的给予,是空落落的给予,因为太追求成果,于是,老天爷就开了一个玩笑,会让这种努力付出的人,到头来没有成果(最典型的人物是梁武帝,盖了那么多庙,问达摩:“我有没有功德?”达摩回答说:“没有功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常常付出很多,却困惑于毫无成果的根本原因。因为,失去真我的付出,是牺牲,或者说,缺失真我的给予,只是一种越陷越深的牺牲,终究不会走上一条从甘愿到享受的喜悦之路。
不甘愿,必有痛苦;不享受,必不长久,并且不可扩展。
而脱下“角色外衣”的付出,之所以可以从甘愿到达享受,是因为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意图,“潜意识的我”和“意识的我”实现了完全的一致。
如果付出的意图,是为了自我被别人认同和肯定,或者是为了避免自我受伤,那么,这样的付出,不是心甘情愿,而只是来自于角色的需要,或者美其名曰:社会责任。而这种付出,其实是有条件的,它的内在动力,从本质上说,是恐惧,而非爱;是不得不,而非内心真实的需求;是以外在的尊重、肯定和鼓励为前提的,而非自我成就的内在需要。所以,凡有条件的付出,是迟疑的,是纠结的,是心随境转的,是不可持续的。但有所求,必生烦恼。
只有来自"真我"动机里的爱的付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时给予者即是接受者,生命即达到爱的合一境界。亦即:百分之百的付出,还要谢谢对方接受这样的付出。
基于以上认知,北京大学公益讲座讲的付出,是找回自我之后的付出,是甘愿,是享受。是基于"帮助他人,其实是成就自我"而选择的"信解行证"的生命过程。
上述回复,如果还不满意,觉得太学术化,非要刨根问底问一个“究竟为了什么”。最简单的回答是: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