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有修无,真空妙有

文:梓林、正华、松文
【今日图片】高师画作
北大公益讲座的分享有两种:一是举办分享会,二是在微信群里发表原创感言。而分享的意义是:1、付出从分享的开始,看看自己愿不愿意付出,拿什么来付出;2、让自己在分享中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志愿者分享文字,读来清新亲切、真实扑实。
正华(赣州089):以下是我参加北大公益讲座井冈山一二三阶的感想:1、当你真心想做一件善事时,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当你只想试一试的时候,总能找到不去努力的借口;当你连尝试都不愿意的时候,便能找到一万个不做的理由。这是吸引力法则。2、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成功,多半只是昙花一现,或者把我们的一生带向平庸!3、放下曾经的荣耀,勇于挑战和跨越,去追求雄鹰一样的蜕变和重生,战胜自己,宛若新生。
松文(赣州019):只要用心去做,就会到;只要到了,就知道还没到;说自己所做,做自己所说;说了就去做,做了不必全说!
梓林(北京001):行大于言,做比说有力量!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讲座”其实是“讲做”。因为,北大公益讲座的“说”与“做”是一致的,所以,这种“说”,是有力量的。在这个意义上修“说”,也是修“行”。
松文:很多人用嘴说,或用过去的习性说;真正的说是用心说,或用当下的做来说!
梓林:用什么说不重要,关键的是言行一致。
松文:所以言什么,就很重要!
梓林:先修正念,然后正言,然后再去做,让言行一致。
松文:正念!正言!正行!
梓林:念不正,言正无用;念正、言正,言行不一,言亦无力。
正华:说能做到的,做自己说的,我说我做,我做我说,行在当下。
正华:无极太极生两仪,太阳升起问东西,调高调低阴阳配,输却禅门总不语。是以正念正行,能言能行。
梓林:为什么要放下名利,放下自以为是?听曾国藩如何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梓林:本来无一物,但先要找到那一物,才好修到无物。也就是:先要通过勤拂拭,找到那一物!然后,借有修无,真空妙有。一开始就修无一物,好多人因此不知从何修起。就像打篮球,实际上是锻炼身体,先抢到蓝球,再谈锻炼。亦如太极的借力返力。
梓林:经典告诉我们:对事的承担,修的是才干;对人的承担,修的是德性!修德性,有两个重要的问句:一、你能带什么样的人?二、你能把人带成什么样子?至于带多少人,不重要,因为那要取决于缘分。
成功,从承诺开始;成就,从承担开始。近百人的群,想把人带成什么样子?坐而论道?寒喧问候?吊书袋子?转贴娱乐?还是建立一个真正对人有帮助(不是对人好)的“纯洁纯粹纯净”的精神家园?
至于最终这个群能建成什么样子,北京大学公益讲座不会给你外在的要求(只会给予帮助),一切都取决于你内心深处那颗初心。是为“加油”之意。
松文:经典还告诉我们,你曾经处理过多么复杂的问题就具有多高的智慧,加上上述的承诺和承担,就是才能、才德和才智,人生应修的三才;至于带什么人,把人带成什么样?佛说“度人之心不可有”,还说“无人可度”;证严法师也说,智者从善,看到了就做,做了就放下。
梓林:带人,不是度人。正如盖被子,不是度被子,是自己需要被子保暖。善良,是独善其身;慈悲,是对人有帮助。而愿意给“被子”付出热量,最后成就的是自己。众生不需要菩萨,菩萨需要众生。
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不是要去度众生,是为了成就自己。如此理解“甘愿付出,享受付出,帮助别人其实是成就自己”,就能“看到就做”,不断精进(多开分享会);就能“做了就放下”,名、利、自以为是,统统放下,努力去做就好。
松文:“帮助他人,成就自己”,不是理念,更不是口号,而是途径;既然了解了途径,就要去做,做才会到;不做只是让自己舒服而己,永远也不会到;这就是有的人知道很多,为何外在的环境还那么差呢?那是因为自己修得还不够好!
梓林:理念,口号,都是嘴上的功夫,一经做到,就是心念。一念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别无他念,区区一念,终究是要落实到做:“用我们的做到,证明我们全部的说,是真实不虚。”不真,没有必要说,不做,其实不是真。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