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需要谁?

文:鲁瑞清
谁需要谁?这不是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谁需要谁?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答案未必正确。至少,不是固定不变。
就自身而言,究竟是北大公益讲座需要我,还是我需要北大公益讲座,在“走近”和“走进”北大公益讲座以后,在与北大公益讲座共同前行了将近三年时间,我个人经历了一个“是——非——是”的过程。
最初听课,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需要北大公益讲座的感觉。因为,课程中的很多内容仿佛都针对自己,句句入耳。而一段时间后,感觉这些内容,我都知道了,了解了,我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是北大公益讲座需要我。因为,每次课程,都要组织听众,都到现场做服务,还真挺操心的,我想我做了这么多,是讲座需要我。慢慢地,我从开始时的“甘愿”,变得有些“不甘愿”了。直到后来,走上讲台开始主持讲课,我才发现,其实是我需要北大公益讲座。
我逐步完成了从“走近”到“走进”的过程。终于清楚,我现在的生命真的离不开北大公益讲座,我的生活已经与讲座融为一体,我“从生命到慧命”的路途才刚刚起步,这就是我的“命业”。
2016年,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年终岁尾,盘点一下成果。北京地区第一次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北京慧至堂活动常态化”的目标,全年开展各类活动60多次。从表面看,是北大公益讲座需要我。也确实有不少学长说过:因为有你,今年北京地区活动明显多了。
其实,这只是现象。本质是什么?
其一,机会青睐自己。如果换了别人,也许做的更好。历史把这个机会给了你,只应该感谢,只应该为还没有做好(甚至做错)的事情惭愧。
其二,活动成就了自己。今年,我可以作为一个全阶讲师登台讲课,要感谢给自己机会的听众、邀请单位,没有他们的成全,我哪里有机会成长?所以,我是今年北京地区志愿者中最大的受益者。
其三,更多的学习机会。听众和讲师之间,谁帮助谁?站在讲台上时,才有强烈的感受。听众,给了讲师那么多分享、启发、回馈、鼓励,在课前你还要认真准备,吸收能量。所以,讲师是明显的受益者。为孩子开课,这种感觉尤其强烈。他们,可以帮助你找回丢失已久的“初心”。
通过今年以来的活动,我对“以自为师”有了新的理解。以那个“更好的自己”为参照、为老师,放在镜子里,经常照一照。还有多少差距?应该怎样努力?
真的“以自为师”了,才能内修,才能有内生的动力。“一切是自己”,其他都是道具,包括北大公益讲座这样的道场。当然,没有道具这个世界也不可能存在。“自己是一切”,把生命的过程“表演”好,表演给自己看。
送旧迎新之时,重新拾起“谁需要谁”这个老话题,有不同的意义。在这件事情上认识再进一步,对明年、对未来,有重要的作用啊!
2016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