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静风轻

文:唐岚
【图片】丫山今晨实景
近年来,我去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处,我喜欢静静地聆听。即便是在川流不息的公路上,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中,我的心都能敏锐地感受到各个地方特有的节奏,似乎正在诉说不一样的故事。北京磅礴寂寥,首尔艰涩惆怅,桂林闲适娇羞,东京低沉肃穆,酒泉苍凉果决,香港抑郁嘈杂,深圳强劲躁动,台湾温情湿润,花园口奇秀不羁,洛杉矶飞速冰冷……而这一次,2015年的盛夏6月,我再次踏足丫山,深深体会到的却是丰富的安静。
群山环绕的国家AAAA级丫山旅游景区,位于江西大余。整个景区占地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2.6%,已建成的核心景区有3600亩。九成山舍和道源书院两大建筑群隐逸点缀在山的中部,大片的土地已有序规划,等待开发。景区的280多位员工守候着偌大的丫山,陪伴着400多种珍奇植物成长,在春夏秋冬之间为四方游客迎来送往。
人的一生,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听得到自己。身处丫山,人会不知不觉地慢下来,在宁静中,内在自我的窃窃私语,渐渐显得异常清晰;轻移脚步,能感受到衣物与身体之间微细摩擦所产生的空灵般的回响;身体的每个触点仿佛正在张开,不断地向外延伸着。走在森林中,走在竹林里,走在瀑布边,走在栈道上,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是一种令人陶醉而又无以言表的享受。
接待人员告诉我:“在丫山,睡觉最好不要拉上窗帘!”我听话照做,果然了解了她的心意。因为,这里一眼望去每一处都构成景观。窗外绿树葱茏,每扇窗景都犹如嵌入的静态油画般生动,让人舍不得“涂鸦”。这画儿却在白天黑夜的更替中,兀自呈现出不同风格的美。
夜晚,在沉沉山脉之间,微风轻摇,随着月亮的退隐,天然的气息,让人慢慢进入甜蜜的梦乡;清晨,被高唱低吟的虫鸣鸟叫唤醒,映入眼帘的竟是被包裹在云海之间的青山绿树。
在跟随北大公益讲座走四方的旅途中,2013年的3月,我第一次来到了丫山。那次是受丫山旅游景区的邀请,在大余开讲了三堂课。
课后,景区的唐向阳董事长热情款待了我们一行,亲自带我们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道源书院。我们头顶安全帽,跟在唐先生后面,看到他在一片水泥沙地之间健步穿行,当他站在高处憧憬书院的未来,指点江山,侃侃而谈之时,我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他告诉我们:“这里将来是‘学者楼’,完全的木制结构;这里呢,将来是‘问渠’课室,就是学生向老师讨教、追问真理的地方。这间课室的名字出自于朱熹的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呢,你们看,为了保护这棵树,我们在施工中,把它包起来,整个建筑结构都不会影响它的生长。难得啊,这些古树可都是老天给丫山的宝贝,动不得的!道源书院要建成千年书院,这就是我的愿望,虽然我可能只能再活50年,但一定要把道源书院留下来,传下去!”
听着唐先生典型的赣南口音娓娓道出的宏愿,在场的志愿者着实被他打动,仿佛随着他的思绪,穿越千年……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丫山深深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梦想已经部分变为现实,道源书院的每一处细节,无不彰显着宏大的设计思想和自然环保的理念。从构思到落地,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其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原生态和简洁的力量。建筑物的整体布局,材料,空间和光线的巧妙运用,将温馨的时光编织成记忆的摇篮,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一种沉静的姿态阐释了设计的回归——自然、简约与静默。
在与唐先生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始终带着温和天真却十分自信的微笑。他直言不讳地对我们说:“其实,现在最需要的是一批优秀的木匠、漆匠和泥水匠。当下社会很多人都想着快速出名或者一夜暴富,根本沉不下心来做出精细的活儿。”
我们知道,这一席话正是他的肺腑之言。一直以来,他就像中世纪的工匠,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他正带领一群人打造全新的丫山生活方式和生命形态——慢生活。
丫山的膳食也体现出慢生活的精致。山上所有饮食都是用柴火烹饪,这看似与高速便捷的流行文化背道而驰,却捧出了丫山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对天然食材的讲究,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充分表达在细节中:从摘菜到烹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慢烹调,慢品尝,在慢中咀嚼人生百味。
早在2013年3月17日,我们初次到丫山的当晚,丫山特意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晚会,那晚,令我终生难忘。
当一群穿着当地民俗服装的女孩,站在离我们不到两米的位置,用清嫩的嗓子唱起原生态山歌的时候,泪水不知不觉顺着我的脸庞悄悄滑落,那是一份真实的感动!虽然当地方言的山歌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她们身上绽放出的质朴和纯真,她们脸上洋溢出的善良与美丽,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在那个当下变成永恒。
这些白天上班、晚上登台表演的员工,都是丫山本地的女子,因为远离喧嚣,所以身上还保留着谦逊淳朴的品质。两年后重逢,我发现这些女孩子长大了,而且更美了。问及原因,她们告诉我:是丫山的企业文化让她们成长,是“章源黄埔”使她们不断提升。
“章源黄埔”,是丫山创办的女子学校,每年一期,每期仅20位学员,20天的封闭式学习,外请专家授课,内有高管分享,设有企业文化、礼仪、茶艺、形体、阳光课、尔雅课、导游、瑜伽、餐饮服务、主持和唱歌等一系列课程。
唐先生在万亩竹林的山道上与我们分享时说:“‘章源黄埔’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期,还会持续办下去。我们丫山最大的品牌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女孩子。大家看她们怎么会这么开心?怎么会这么优秀?其实就验证了郭老师所说的,真正领导的智慧,是看你能带什么人?看你能把人带成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今后能够培养出2000名优秀的大余女子,我敢说,这将会改变大余。因为,这批女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母亲、奶奶甚至太奶奶,一个女人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她们从内到外的生命品质提升,对我们企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看到她们的成长我很欣慰,这件事非常值得做下去。其实我们做的这件事和北大公益讲座的理念是相通的。
“郭老师一直坚持在做,在不断燃烧自己。两年后的今天,我亲眼看到了,这支蜡烛变粗了,也变得更亮了,而且有永远点不完的感觉,因为有了你们的加入。你们看到的这片竹海,最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一两棵竹子,正是有了这一两棵活下来的竹子,才成就了今天的林海。我呢,现在只不过在丫山做,而你们令人敬佩,行走四方,善行天下!”
作为丫山大龙山的后人,唐先生秉承了祖先的美德和智慧,从非常挣钱的矿业,毅然决然转向生态旅游开发,为的就是留下一片灵秀的山水,让更多的游客享受美好山水带给人的喜悦,让有缘人在这山水之间悟道成道。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位丫山掌门人的心胸和格局,他用自己的做到,让我们更加坚信一位真正的企业家,会成为一位教育家,最后成为一位慈善家。
2015年6月16-19日,北大公益讲座第2期讲师培训在丫山圆满完成。四天三晚30个课时,来自全国各地的28位志愿者在培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水间游历,在大自然中徜徉,在静谧中思考,在探讨中分享……
直到培训结束,大家终于了解了真相:“原来,北大公益讲座的讲师,并不是用教案培训出来的。”而这次看似“无为”的培训,却令各位学长大开眼界,信心倍增。
《论语》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而淡泊;仁者之乐,如同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且安宁。
丫山,既有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树,万亩竹林,又有卧龙十八瀑,常年奔腾不息。面对如此壮丽隽秀的大自然,瞬间即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似乎任何语言表达都显得苍白,唯有三缄其口。
丫山本已具足的氛围,让人无拘无束,完全放松地彻底融入天与地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丫山的天,丫山的云,丫山的山,丫山的水,丫山的树,丫山的草,丫山的花,丫山的人,本身就是讲师培训的内容,这次借丫山之力,从培训的角度上来讲,内容是全方位的,是多维度的。
虽知要三缄其口,但思绪却波涛汹涌,百转千回,让人不得不说,不吐不快。丫山之行是一趟发现之旅:原来,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追名逐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精神世界的无尽宝藏。
正应了那句话:“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聚在一起是一团火,撒出去是满天星。”自丫山领略到人生美好境界的这些小星星,已经在闪烁:从6月19日到7月12日,在讲师培训结束后的24天中,梓林学长为丫山创作了四首诗词,北京接连开课7场,全国各地共举办了17场分享会,参加培训的学长们,已经写出64篇高质量的分享文章。大家都在践行自己在丫山的承诺,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去做。
北大公益讲座帮助志愿者找回了内在真实的自己,让我们愿意停下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而在这美丽而神奇的丫山,在这丰富的安静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已站在丫山之巅,而那岚雾如海的祥云,正在峰谷之间自由地穿行,构成一幅近乎完美的画卷,揭示了从生命到慧命的过程,其实就是道法自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