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得”,“失”就放下了

标签:
得失郭梓林患得患失个数机会 |
文:郭梓林
【今日图片】澳大利亚摄影师Jarrod Castaing的作品
北大公益讲座讲三个放下:放下"利",放下"名",放下"自以为是",并且坚持"不做广告、不接受媒体釆访、不接受捐款"的原则,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得失想好了:放下“得”,“失”就放下了。于是,得失就不用去想了,只是区区一念,去做就好了,"用我们的做到,证明我们全部的说,是真实不虚"。因为没有得失之念,所以就没有患得患失。每次做完了,就感谢听众,然后就放下,轻装向前,一切如行云流水,道法自然,随缘顺便。
我们发现,这些年来越是跟进的志愿者,越轻松,越喜悦,终于找到光明圆融善的感觉。经历告诉我们:凡做公益慈善,若有外在的贪求,必会生出得失的判断,有了得失之念,内心必生出患得患失的纠结:“凭什么我要去帮他们呀?对我有什么好处?”此问一来,就犹豫了,而犹豫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踩刹车。
说“放下”,常常会有人反问:“我还没有拿起,谈何放下?”有道理!没拿起,放下什么呢?所有的放下,当然是先要拿起。没有拿起,谈放下,总是少了一些说服力。
但再细细想想,好像又不对。人的欲望永远都是大于可能,而可能总是大于机会,机会总是大于能力……所以,没有拿起时,说的放下,是指在全部可能中,你要放下一些可能;在所有的机会中,你要选择某些机会;在已经选择的机会中,你要拿起与你能力相匹配的那件事。所以,没有拿起,也是可以谈放下的。放下不切实际的想法,放下喜欢却得不到的,放下可以得到却又不喜欢的。
有一次我问儿子:"为什么要把家搞得这么乱?"他说:"每一样我都想玩呗。"这是什么哲学?原来"乱"与人的欲望太多,有直接关系。孩子是老师啊!人,不可能只有一件事可做,但做多了,时间精力有限,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实在做不过来的时候,自然要做出取舍,舍就是一种放下。
例如5X6X7X8X9,如果必须放弃一个数,自然是放弃5。因为留下的四个数之积,比其它组合都要大。以此类推,放弃两个数,放弃三个数,道理都是一样的,留大放小。所以,放下是选择的结果,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选择那个对于生命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比方说,放下”利“、放下”名“、放下”自以为是“,那是因为从生命到慧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放下,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不再做无谓的投入,这里讲的投入,不一定是金钱物质、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那个“念”。如果决定放下的东西,心里还在念着,其实还是没有放下。不去想了,不去如果,不患得患失,一切都真正过去了,才是真正的放下。
没有拿起,固然就没有放下,但是,同样一件事,有的人拿起的是事情中的A,有的人拿起的是事情中的B。要真正讨论谁放下了,谁没有放下,其实并不简单,人各有别,水暖自知。
引自《诗与远方》之《放下“得”,“失”就放下了》(郭梓林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