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之花

标签:
北大志愿者讲座林学颁奖典礼 |
梓林推荐:《“文以载道”之花》
【今日图片】:“北大培文杯颁奖典礼”现场,志愿者谢辉、赵子沣
北大公益讲座是一个志愿者自我修行道场。在这个道场里,志愿者的付出,是从分享开始的。
从分享开始的付出,即经济,又自由,而且是一个很美的过程。不少人是参加了分享会之后,为现场志愿者的做到感动,而走进北大公益讲座的,也有一些人是从阅读志愿者的分享文章后,开始了解并跟进北大公益讲座,最后成为志愿者的。北大公益讲座的分享,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氛围,成为一方净土,它让志愿者的修行有了一个道场,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修行。
想是气体,说是液体,写出来才是固体。成为固体的分享文章,至少可以给作者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可以用于与人进行切磋,所谓“书是文人之剑”,正是这个意思;二是,过了一段时间,可以拿出来重温或修改。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数的想和说,都会随时间而流逝,只有审视和琢磨过的文字,才有可能留下。
于是,北大公益讲座创造了一种让志愿者成长的模式,提出:付出从分享开始。这即是指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用语言分享人生的感悟,更是倡导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付诸文字,“以文会友”,“以文修身”,倡导“以文载道”,“美文传道”,把“真”和“善”融入“美”的叙述之中,最大化地实现诗化的人生,亦即幸福的人生。
北大公益讲座的“以文修身”,更多的是彰显写作的自由,正如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北大培文杯颁奖典礼”上所说的,人类是为自由而写作,是为了“让我们自由之精神得以光芒四射,让我们向往自由的心灵得到安顿。”
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的分享,是专注生活智慧的内心独白。不是转发心灵鸡汤,不是抄录名人名言,也不限文体、题材,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学长,一改多年写工作报告的习性,真实地分享自我心灵层面的感悟。这样一种“以文修身”的实践过程,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一批有志于成为讲师的志愿者,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逐步走上了讲台
。
北大公益讲座支持“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大赛,是一种心灵的相通,是殊途同归。作为大赛的颁奖嘉宾,2015年7月29日,我带两位志愿者参加了北大英杰学术报告厅的颁奖典礼。谢辉的这篇分享文章,即是一篇关于典礼盛况的介绍,也是解读北大公益讲座为什么重视“以文修身”的一篇好文章。
“文以载道”之花
文:谢辉
2015年7月28日,刚从火热热的泰山三阶回到北京,梓林学长就通知我和子沣,第二天随他参加“2015第二届‘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决赛”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次舞文弄墨的盛会,这是当下中国规格最高的作文赛事,并且预示着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作文赛事。
第二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北大,梓林学长带我们去未名湖拍摄《志愿者之歌》视频的风光素材,并在校园找到那块志愿者都十分熟悉的“光而不耀”石,与理教楼门前的“诚”字巨石相比,“光而不耀”石的确太小,想来本该如此,这样才合字义。
7月的北京,是闷热的,虽然前一天的大雨消减了几分热气,但今天中午的气温还是高达32°。北大门口,游客冒着烈日打着伞耐心在排着队等待进校参观……这让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因为作为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我们可以自由出入北大,且还有自己的办公室。
未名湖是美丽而深邃的,参观未名湖的游客都是为了来感受北大,感受这里的人文气息和伟大精神。虽然,这里我已经来过几次,但每一次都是有不一样的感受。
拍完了片后,梓林学长请我们吃过午饭,就回到办公室休息。我们继续整理泰山三阶11期课程的档案。
“2015第二届‘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决赛”暨颁奖典礼定于下午两点,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当我们提前十五分钟进入会场,只见一片“绿色的海洋”,参赛选手穿着绿色的T恤,凸显青春的活力。这次的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中学,大家为了共同的文学追求,来到神圣的北大殿堂,一起放飞文学的梦想。
我们也因了梓林学长作为颁奖嘉宾,得到出席典礼的殊荣,走进现场场,感受这次文学的盛宴。
经主持人介绍:参加第一届“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决赛的选手,有29位通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的自主招生。“北大培文杯”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写作品牌。
颁奖典礼,以大赛评委包明德朗诵《永远的校园》作为开场白。本届大赛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登台致辞。他勉励获奖选手,要坚持文学梦想,在多媒体、碎片化时代坚持阅读与写作的优良习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致辞中希望“北大培文杯”引导年轻人的写作方向和阅读方向,给社会带来充满朝气的正能量!
梓林学长也受邀登上主席台,为获得最佳组织奖的各学校颁奖,其间主持人还特别感谢梓林学长在活动中做出的贡献。
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说:“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来延伸这句话:未经挖掘的灵魂,是不可能深刻的。所以,我们对作文的要求就是,要挖掘灵魂深处的真实。”
最后,著名作家大赛评委主席曹文轩教授总结道:“人类社会要正常运作,就离不开义务和法则。因此人们对自由的欲望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写作,却可以让人找到的一种平衡的方式,可以满足人对于自由的欲望。文字对应着这个世界,如果不能用语言复述的,就不可能存活。文字在一定的语法之下,可以使语言脱离现实,实现一个虚幻的王国,可以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文字语言是自由的象征。写作就应该写出自己的思想。写作就应该是不分题材。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写作不是为了去评比,而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并且记录下来。”
在典礼上,选手们表演了《未名湖是一个海洋》。这首被称为“北大地下校歌”唱道:“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
听着这首歌,我不禁想起北大公益讲座,想起我们的志愿者,在大家的心海中,不正是藏着一个诗人吗?每一次被内心的灵感点亮时,如同灵魂一次次从未名湖跃起,让自己都是感到惊讶地写出美文和美诗。原来,北大的灵感已经置入志愿者的心田,这就难怪每一次活动后,志愿者写出的分享文章,是那么地质朴感人,直击心灵。因为那些真实的文字,记录的是灵魂深处接受到的一次次洗礼。
七月流火,心灵驿动。愿北京大学的“文以载道”之花,在中国大地盛放。欣喜的是:北大公益讲座已经把这种精神,转化为“以文修身”的道场,带给了越来越多无缘上北大,却愿意成为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的人们——有幸我是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