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是形式,也是内容

标签:
讲师道场讲座北大大家 |
——在“丫山讲师培训2期”6·19结业前的发言
文:郭梓林
【今日图片主题】在一起
北大公益讲座这个道场,是为大家建立的,也是大家自己建的。这次让大家来验证这两句话:
一是:“形式大于内容”。有人觉得这次讲师培训好像没有讲什么关于当讲师的内容,都是大家在分享,在交流,而且户外的活动很多,不像是培训。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其实培训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七个小时的光盘,随机抽取其中的一个主题,上台来做主持人。这是怎样的学习量?还有:背诵三首北大公益讲座原创散文诗,难住不少人。其实,不亦乐乎的学习,重在一个“习”字。北大公益讲座的讲师,是从主持人开始的,是从朗诵开始的。事实上,还没有上丫山,讲师培训的授课部分已经开始了。
来到这里,大家看到这么美的地方,来的都是蓝精灵,想到什么?好有缘份啊,怎么会在这个时间,来到这个地点,与这些人相聚四天三晚?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启发,上课内容已经不重要,环境和形式已经让你感受到:成为北大公益讲座的讲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与这些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多么荣幸,这种感受是暖记忆,比什么语义的接受都重要而且可持续。
这个培训就是让大家去感动大家,从观察和互动中体会,要不要出来担当,成为一名讲师。因为北大公益讲座的讲师,关键看你是否愿意出来承担,而不是讲得怎么好,是去做,就好。课程录音、录像、视频、音乐、朗诵有那么多,拿来用就好,就看你愿不愿意为众生服务,能不能持续坚持做一件事。
一阶、二阶和三阶我已经讲了那么多,如果说这四天三晚,还是我一个人在台上讲,肯定是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之前课程的很多内容,需要讲师在自己讲的过程中去消化。这就是深圳志愿者贺晓敏悟到的,当讲师和主持人要学习借力。这次我就是借大家的力,完成了这期培训。不是说给你听,而是做给你看,看到了,你才记得住。
借大家的感动,去感动大家,这个还不算是“道”,只能算是“术”。那么,这个“术”后面的“道”是什么呢?让大家来验证第二句话是:“造境的智慧”。
“造境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找道场,建道场。而这个道场是通过为了别人,然后成就自己。帮助别人,最好的的方法,就是给出成长的环境。人们很容易可以看到树在成长(当然,太急的人也看不到,因为从早上到晚上,树好像是不长的)。但是人们很少关注树下面的土壤,正是有这片土壤才让树在成长。北大公益讲座要做的不是大树,而是做土壤的工作。我们是创造平台(道场),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这里找回真实的自我,让自我从此变得更好。
郭梓林已经到了耳顺之年了,不想当英雄,只想做舞台。所以,我们“不做广告,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接受捐款”,不想轰轰烈烈,不想出名,不想做大,只是想创造一个环境,创造一个可以让人自由成长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你激发我,我激发你,让智慧成长,让善的力量得以持续。
我很清楚,到了我这个年纪,重要的是要去搭建舞台,激发灵感,创新课件,让更多的人可以走上讲台,当主持人,当讲师。你在上面唱,我在下面看,这是多美的场景!有一天,当你已经都做到了,且体力又不够时,也要去为后来的人搭建舞台,只有这样,最后大家才会走到“以自为师”。到达“以自为师”之前需要悟到“造境的智慧”,或者说,悟到“造境的智慧”,才可以实现“以自为师”。
北大公益讲座就是造境。所以,今天你们从这里走出去,要自己去建道场。上丫山之前我就告诉一些学员:“北大公益讲座的讲师,哪里是培训出来的!所谓讲师培训,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培训时的无为,是为了让大家回去有为,这个有为,就是自己建道场,从家人开始建。”
这次培训,你们都是看到了,我是完全没有备课的,精心策划的随心所欲,借题发挥的点到为止。现在顺利地结束了,你们看到的是我在造境,造一个环境,让你们快乐学习分享。然后,你们就知道这个感觉很好,回去也这么做:帮别人,修自己。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