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

标签:
志愿者讲座价值观兰星北大 |
梓林推荐:志愿者兰星宇,江西南昌人。1997年出生,2015年被保送上清华大学。两年前出版《乔布斯为什么能:16岁少年兰星宇如是说》。6月10日在华东交通大学听完《从生命到慧命》后,毅然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这篇感言,朴实不乏深度,真诚不乏灼见。值得一读。
渐入佳境
文:兰星宇 北京597志愿者
且允许我模仿流行口吻提问:“听北大公益讲座郭梓林老师讲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的回答应是如此:“他的讲座是我听过的风格最独特、感觉最奇妙的。”
郭老师年近花甲,在台上流露出喜怒哀乐多么率真,竟像是孩童。他讲趣闻把观众逗笑得合不拢嘴,还以为他是专职相声演员;他谈起往事向大学生们给出谆谆教诲,又着实流露出长者之风。这么多轮番出现的侧面合起来,是郭老师令人耳目一新的话语方式。
昨晚,初次听讲座,上第一阶课程《从生命到慧命》,触动不深。可能同龄人普遍有这个毛病:业已形成一套顽固的观念,它们如高墙一般,阻挡着他人的思想。我当时就在想:“不是说‘非灌输’吗?要让新东西进入头脑,就要消除一部分原有的相当之物,这个过程不是接受灌输是什么呢?”
然而,今天下午,来报到,加入团队,听到了第二阶《光明圆融善》之后,我原有的一部分经验无声无息地融化掉了——我那些幼稚的看法灰溜溜地钻进了地缝。而且很多知识的断层得到了填补。一堂课下来,信息几乎把我淹没,而我在这片汪洋大海中努力划船,想规整出一条清晰的路线。
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生命的过程”的诠释。一开始是用四个字“信解行证”,接着简化为三个字“信愿行”,然后两个字“看待”,最后是“受”。倒金字塔的形状,高妙的文字变换,汉字文化的韵味,最终一个字“受”就把我们全部的人生轨迹涵盖其中——忍受,承受,接受,享受。
“21世纪如果要成为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人就必须向世界输出价值观,而不只是输出袜子鞋子。”郭老师引用一位西方学者的话说道。诚然,我们能够传达出去的价值观,首先是和其他民族共有的,如推崇善良,但我们会用“光明·圆融·善”这样深具民族性的表达方式。那么,我们的既普世又独特的价值观有没有可能流行于全世界,被不同种族与肤色的人们奉为圭臬?这个梦想如果能够实现,每个中国人的身份自豪感将永远强韧不可摧。要花上几百年也没关系,这就是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的一个最高追求。
当下,我想跟着这个团队,把各阶的课程都反反复复听许多遍,再拓展阅读,期望稍稍悟道;以单纯的心态,通过志愿服务真诚奉献,感染身边的一些人,把社会因此发生的一点点好的变化展现给世人,证明我们的价值观不仅是有益处的,而且是可行的。
十一点,我们返回宾馆,继续开分享会。我问郭老师他平时会否在北大校园里,我有没有机会常去“骚扰”他。他幽默地说:“哪里有北大清华之分,在上清华之前,你已经是北大公益讲座北京总部的志愿者。到了北京,你把清华北大的优势结合起来,今后还得了!”
2015年6月11日于华东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