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如歌》后记(下)

标签:
讲座北大林学志愿者后记 |
文:唐
知识的课,懂了就懂了,再听,的确乏味。而北大公益讲座这样的体验式生命课程,是用心去体验的,因为你懂的,未必是别人说的;别人说的,你不可能全懂,所谓“言语道断”,道都在语言之外,只能用心去感悟。我自己常常就有这样的感觉,过去以为听懂的,后来才知道,以前的懂,其实是似懂非懂。
很感谢老天的安排,让我遇到北大公益讲座,并且给了我一路跟随的机会,能够行走在几十个不同的城市,接触不同的人,遭遇不同的发生,让我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进而渐渐了解北大公益讲座真实意义,从最初的甘愿付出,真正进入到享受付出的精神状态。
三年多来,不时有志愿者对我说:“你的做到,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我们看到了你的改变,真的是越来越好,让我们也萌发跟随的心,希望和你一样!”的确,在已经过去的三个春夏秋冬,我生活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北大公益讲座,越做越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越做越觉得还可以更好。当一个人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是在享受,那还有什么好想的呢?剩下的只是去做了,没有其他……
始终记得梓林学长对我所说:“逼你做事,还只是慈悲,而分寸是智慧!”这句话初次听来并不顺耳,但是日子久了,就愈发感觉到其中的深意。让你做,是信任,是希望你好,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他一直都是抱着一颗真心在陪伴着大家,共同面对并分享如何应对每一次不同的状况。当我们有时会对某些人和事表示疑惑的时候,梓林学长会淡淡地说:“看待我看待学看待。”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已经养成一种习惯,越是遇到紧急、棘手的事,好像越提精神,每一次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积极的应对,并遵循尽善尽美尽心的原则把事情处理到最好。这其中的收获之一,就是留下了这份书稿。
从2012年2月11日走进北大公益讲座,能让我坚持下来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字:“信”。 “信”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唯有做,才是真信。
梓林学长曾经一个小众群里发过一条微信:“做这样一件事,不是跟北京大学,也不是跟北大公益讲座,更不是跟某个人,是跟自己的心。而这样一件事,连我自己才知道2%,但我十分地坚信:我们会有很好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就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今后的做到之中。”当时,灵光一闪,我回复了十六个字,充分表达了我对北大公益讲座的一片深情:“一无所求,心满意足;心心相印,遥遥守望。”我知道路途遥远,但如果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用心地记录了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志愿者的身影,留在了字里行间,尽管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一些遗憾,但我还是愿意将这本书,献给几年来与我们共同走过这条路的所有志愿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用自己的做到,书写更多美好的人生篇章!
此时,双手离开键盘,眺望远方,落日渐渐西沉,时光荏苒,走过的岁月,那些不一般的体验,都将留在银河的浩瀚空间。我知道,明天清晨,太阳依然如约升起;我知道,自己会5点准时起床,以充沛的精力加上乐观豁达的心态,迎接全新的一天,飞往北京,去河北廊坊开课,继而飞往重庆,开始11天的公益之旅……祈愿那份被2012年2月11日的“慧命之光”照亮的纯净品质,永远伴随我的生命,不断成长,直至走向慧命!
2015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