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自由

标签:
讲座北大杯子高人志愿者 |
梓林分享(45/2015)
《多元与自由》
【今日图片】:北京大学美丽校园
让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能够实现自由分享,多元对话,微信功不可没!
同样一个话题,志愿者之间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很有意义。这样有深度的分享,今后应该更多一些才好。
分享与对话,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别人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大家思考,进而提升自己表达的能力。
而把分享与对话整理出来公开发表(在征得分享者同意的前提下),将有利于展示志愿者的整体形象,体现北大公益讲座的真正魅力,不在课堂,而在课后。因为,在微信平台上,慧至堂的分享空间是多元的,也是自由的。在这里,没有对错,没有是非,只有“了解”。
《梓林对话“深圳三剑客”》
庞坤: 现在的学习,以及参加培训,成为许多人的一种习惯,各式各样的培训蜂拥而来,课堂上学习很多的招式,学完以后,95%又都还给老师了。
这些老师与机构往往会只注重一个碗里能装多少水,忽略了如何扩大碗的容量!
北大公益讲座的核心在于让人拥有一个更大的心量,最为珍贵!
梓林: 所有的培训机构的商业模式都是这样:你不再加钱,就不跟你玩了。所以,只学一次,很难学到真东西。北大公益讲座很“反动”,是培训市场的“搅局者”。愿意持续免费接纳有灵性生命品质的人。三阶上说了:“别人是别人”是智慧。所以,走的未必不是高人,而最后能够留下的,一定都是高人!
唐岚:对于这个说法,感觉有些不妥。没有人可以保证留下来了,就一定可以成为高人。而且通过否定别人,来肯定自己,既不够谦卑,也没有必要。
梓林: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最终都要以自为师,这是终极目标。只有自己能够陪自己走到最后,没有外在的老师,也没有学长,到达幸福的第五个境界一一自己是自己。成为高人,虽不能至,却可以心向往之。如果我们专注修30年,还不能修出来,那不是谦卑,是自卑。
唐岚:但我还是感觉不准确,反而狭隘了。是否高人,也是要等人家来说。不过,讨论是否高人,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梓林:在这里讲个寓言故事。
上课时老师说:“杯子是圆的。”
“YES!”
下课时,老师又说:“杯子是玻璃的。”
“?……”
晚上,老师又说:“杯子是透明的。”
“搞什么搞?!”
学生晚上睡不着了,纠结呀!同一个杯子,怎么三个场合说得都不一样?到底哪个对?
后来,学生开悟了,发现:虽然说的是“这个杯子”,但说的又不是“这个杯子”。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误会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的都不是”,言语道断?为什么佛佗讲法49年,最后又说:“我什么都没说?”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含在这个故事里。
唐岚: 北大公益讲座最迷人之处,是我们都不知道的那98%,可以有无限的延伸和可能性;
北大公益讲座最吸引人之处,是她的广泛性和平民化,只要有一颗向善的心,就可以加入,无分别,无界限;
北大公益讲座最核心的文化,一定是永远谦卑,我们都已经从银河系回来了,哪里还敢狂妄,唯有脚踏实地地做,才是真实不虚!
梓林: 谦卑是因为我们自信,这件事值得做30年;自信有助于持续谦卑,不与人比高低,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北大公益讲座这条路,或许真的适合我们。一门深入,持续30年,98%不可限量!
吕静: 我没有什么精辟的道理可言,推广北大公益讲座只为初衷,让自己快乐,让身边的人快乐!因为得到太多,应懂得如何珍惜,如何回报这个给予我美好的社会!
这个世界是多样,我们应该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否定别人,肯定自己,也许只是我们自己站在地球上看日出。
梓林: 自信就好。肯定自己,不要否定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