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存在着

标签:
墨家讲座北大生命《道藏》 |
梓林分享(42/2015)
《理性地存在着》
北大公益讲座的课程,是从分享“生命的存在”开始的。生命的存在,只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生命更深层的意义,是传承。传承的生命,才更能彰显存在的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里有一段话:“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
北大公益讲座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年头,如果这项公益,也是一个生命体的话,它的理性和意义,在哪里呢?
一位参加了桂林三阶《幸福是想出来的吗》(10期)的志愿者分享文章,或许能带来启发:
“2015年4月17至20日桂林三阶10期,已经结束5天了,心情还沉浸在那个4天3晚的大同世界里,好开心,好喜悦,真的好幸福……
“我清楚地明白,北大公益讲座是一个自修的道场,最终成就的都是自己,这个课程从最初的9个小时,到现在的27个小时,在成就了主讲人的同时,也证实了课堂上所说:‘我们不是说给你听,而是做给你看。’ 三阶课程是为志愿者开的,所以‘即使一样,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每次参加的学员不同,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同。”
北大公益讲座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我们只修自己,在修自己的过程中,让生命得到提升,此举并不消耗社会资源,也没有市场风险和压力;其次,大象无形,我们无组织,无纪律,重在心的交流和互助,留在心里的东西,不依赖外在的组织形式,所以能够轻松做到:低调做小,与世无争,避免政治和经济上的风险,而且由于我们不做广告,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接受捐款。这些都是在当下社会经过精心考量过的生存理性。因为理性地存在着,比社会理想更重要。
墨家和儒家在先秦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
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正是他的误收,为我们保住了一部珍贵的学术典籍。今天读墨子书,其内容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不难发现。但是,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却始终困扰着人们。
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这个理想,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其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其总体特征是:“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严格的组织为规范,以甘愿为理想而献身为精神”。当他们以集体的、群体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与实践时,他们能显示出一种力量。然而,悲剧性的结果,可能恰好也就在其中:当这个群体遭受强力打击时,由于他们对正义与理想的执着,所以,绝不选择土崩瓦解,而只选择寸草无生。土崩瓦解,尚可收拾,寸草无生,则无以为继了!或许这就是墨家的突然消亡的解释。
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先秦墨家突然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与行为风格却并没消失。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游侠列传》,游侠们那种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赴人之危厄、救人之急难等精神与行事,不就象墨家中人吗?只是他们的名称已不再是墨家或墨者,而是被称作——游侠!
摘选自网络2015-04-07 《文玩收藏》
【今日图片】重庆巴南天坪山四月鲜花、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