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梓林
北京梓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17
  • 关注人气:1,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即行,行中修

(2015-02-12 14:35:19)
标签:

志愿者

壮游

动机

出走

即行

修即行,行中修

梓林分享(22/2015)


《修即行,行中修》


进入第五个年头,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已经走过近400场,到过40多个城市和地区,两次东渡日本开课,行程约25万公里。


一路走,一路行;一路做,一路修。我们从第一阶第一期的第一场,讲授部份还不足40分钟,成长到今天,一阶二阶三阶,已经有了40个小时的课程内容,这是修的结果,也是行的结果。


志愿者常说的一句话是:“听过北大公益讲座,不当志愿者,很可惜,因为不知道这道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当了志愿者不跟出去为听众服务,很遗憾,因为不知道付出其实是一种享受。”何止是享受呢?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是知道,行是了解。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只有在互动中感知的,才能获得深刻的了解。因为,从甘愿付出,到享受付出,不是通过理解来实现的,而是要在亲身感受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自从微信出来之后,我们的知道,更广泛了,获取资讯更容易了,但从知道,到做到,需要“行”来打通。这个“行”,包含践行的意思,也包含“走出去”的意思。


不少志愿者都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到外地服务一次所得到的,远胜于自己在本地听课多次;因为离开熟悉的地方,让人产生距离感,疏离感,陌生感,品读不同的风土人情,对自己内在的人生观,是一次梳理,也是一次冲击,这也正是北大公益讲座创造“ 游学 ”机会的巨大魅力。


关于“行”,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先生有一段妙语,可供分享:




《人需要出走》(节选)


在一个环境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或“壮游”。


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消失了。


唐三藏有取经动机,虽然他没有取经的能力;孙悟空有能力,但没有动机。所以,动机是比能力重要的;没有动机,根本就没有出发点,连起跑点都没有。


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在旅行中,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好的旅行。


外在的风景,其实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写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是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的。大自然也会改变你的生活质量,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你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


修即行,行中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