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格,是一种表演

(2015-02-03 13:34:54)
标签:

佛学

念珠

弟子

人格

潜意识

梓林推荐(20/2015)


《人格,是一种表演》


“遇到了对自己怀疑的人,有时候会感觉自己的真诚,真的很廉价。”这是前几天,在志愿者群“北京慧至堂3”里,看到的分享帖子。


我跟了一条:“当你遇到对你心存怀疑的人,想到的是,自己的真诚太廉价。这样想问题,其实是对外在的抱怨。抱怨是什么?抱怨是对自己的诅咒。任何时候,都不要抱怨,因为‘真诚’是对自己的承诺,真诚无价!”


当你把真诚和善良当作信念之后,你会把因此而发生的一切,从承受转为享受,因为你知道,这正是你的功课, 是来修你心量的。


只有这样去看遭遇的发生,你才能够超越所谓"冤大头"的局限,因为,所谓的"人格",其实是一种表演,只是这个表演,不是给别人看,是给自己看的。而通常我们说的表演,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它展现的是演员的技艺,而不是演员的人格,顶多也只是角色的人格。


如果在人生的一次次选择中,我们还是在表演给别人看,就说明潜意识与意识还没有统一。所以,实践善良的过程,只是还原,而不是学习;是潜意识的回归,而不是以潜意识来迎合意识。


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下去的善良,最难的是要搞定自己的意识。意识是观念和知识,观念和知识总是引导我们去外求。而人只要从外部去找发生的原因,佛就不在了,因为佛就在心里。


面对发生,我们只能感谢!这里说的是所有的发生,不是有些发生。




念珠不在,佛还在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主持和7个弟子知道。


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主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主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主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老主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主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主持又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主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说:“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就是佛法啊。”


人格,是一种表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花数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