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何不争?

(2015-01-07 11:14:48)

梓林推荐(3/2015)


我们为何不争?


北大公益讲座提出三个放下,其中,放下“利”,放下“名”,固然不容易,但最难的却是:放下“自以为是”。


放下“自以为是”,并不等同于要“自以为不是”。如果一个人成天“自以为不是”,那就没有什么需要放下的了。


放下“自以为是”,是把自己以为的“是”,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允许不同的人,提出并坚持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包容各行其是。


佛家说的“缘”,以及八万四千法门,是一种包容的智慧。“缘”既是空间的概念,也是时间的概念,甚至还有第五维的意味,所以,一切随缘,就是要彻底放下“自以为是”,圆融万象,化境为宜,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人在一起,都不再有纠结。


所有的放下,当然是先要拿起。没有拿起,谈放下,总是少了一些说服力。北大公益讲座坚持“来者不拒,往者不追”,其实就是讲一切随缘。我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但,决不认为天底下只有这样做公益,才是最好的。修行的路,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合适就是缘分。


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就容易犯一个错误: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只要别人与自己不同,就都是错的。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评判对错的,而是来求证一件事:自己怎么了,然后就会发生什么。既不能“自以为不是”也不可“自以为是”。佛家称之为:非法非非法。或曰:破除一切相上的执着。


正如下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世间的善与恶,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但只要心存美好,最终会给出正确答案。”所以,我们不争。




一艘邮轮遭遇海难,船上有对夫妻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个位子,这时,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后,自己跳上了救生艇。


女人站在渐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话……讲到这里,老师问学生:“你们猜,女人会喊出什么话?”


学生们群情激愤,都说“我恨你”、“我瞎了眼”……


这时老师注意到有个学生一直没发言,就向他提问,这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女人会喊-—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老师一惊,问:“你听过这个故事?”学生摇头:“没有,但我母亲生病去世前,就是对我父亲这样说的!”


老师感慨道:“回答正确。下面,大家听我把这个故事讲完。”


轮船沉没了,男人回到家乡,独自带大女儿。多年后,男人病故,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


原来,父亲和母亲乘坐邮轮时,母亲已患了绝症。关键时刻,父亲冲向了那唯一的生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讲完,教室里沉默了,老师知道,学生们已经听懂了这个故事:世间的善与恶,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但只要心存美好,最终会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为何不争?

我们为何不争?

我们为何不争?

我们为何不争?

我们为何不争?

我们为何不争?

我们为何不争?

我们为何不争?

我们为何不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穿时越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