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梓林
北京梓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17
  • 关注人气:1,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如何学习—— 陈珂教授关于学习方法之总览(上)

(2014-05-13 21:00:24)

 

学习是问学】 

学习是问学——首先是问,然后是学。

 

提出问题,才有学习知识的意义。

 

不能只学习知识点。知识点的学习是教学中常常使用的方法。大家以为学习到了知识点,才算是学习到了知识。

 

比如一篇课文,老师常常告诉大家这个那个是重点要点,学生也以为只要知道了,或者背诵了这些重点要点,就算是学习到了这一课的知识。

非也。

 

再比如一种现象,就说戏剧,老师说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这个那个知识点组合而成的。对不对,对。但是,你光知道这个那个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的学习害人非浅。

 

怎么学习?

 

首先是问题。你要用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比如,遇到一篇课文,一个作品,一个公式,你先找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想告诉我什么?不是我们这样的复数,而是我个人这样一个单数。他要通过这东西——这些文字,这些公式,这些符号,告诉我什么信息?他想干嘛?

这是立场问题——学习的立场。你站在什么出发点来学习。出发点弄对了,学习才可能抓住要害。

他要通过这东西——这些文字,这些公式,这些符号,告诉我什么信息?他想干嘛?

这样的提问,要变成你潜移默化的学习习惯。这是高手天生的,也是象我们这些“困而学之者”应当养成的。

从这样的问题切入,你想想,学习这种很枯燥的行为是不是开始有点意思了?

 

提问题的层次:

1、总体问题

诸如:他要告诉我什么?他想说什么?

2、细节问题

诸如:这是什么意思?

3、背景问题

诸如:他这么说很奇怪,他说这个的背景是什么?他干嘛这样说?

4、结论问题

这一点是较高层次的问题:对他肯定与否定的事物质疑。诸如:他这样评论对吗?他这样的判断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条件和问题他没有考虑到?

5、超越问题

诸如: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

提问提到了这里,你已经开始有高手的意识了。

其次是方法。不记知识点,也就是不记重点要点,那么靠什么学习?

 

三个办法可以参考:

1、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意思(官方解释):

[swallow date whole] 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to do thing without thought;read without understanding] 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整个儿吞下去”——对,“囫囵吞枣”就是这个意思。整个儿——全部的,混沌的,非理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这是学习一门功课最了不起的方法:初次上手,不仅仅只靠思考,而首先是靠感悟来学习。然后,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时再用思考,再用理性,一步一步上去,进去。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才是你自己的。

中国古代教学,从小背四书五经,囫囵吞枣,到长大了自然会思考四书五经的意思。这样的方法有些极端了一点,但好处是先感性再理性,一辈子忘不了。

理性的学习会很快忘却——年纪大了,学习没效果往往不在于记忆力不好,而是太多地用脑子在学,而不是用心在学。

学习靠用心,不完全是靠用脑。

 

2、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的意思(官方解释):

[do not seek to understand things thoroughly;have but littl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义,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无贬义。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现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 

我们这里使用的是“不求甚解”原意“只求理解精义,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

为什么?因为只有到了训诂时,我们才需要“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这样的程度。那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考据过程,不是我们普通学习的行为。

比如英语学习。张道真的英语,那是一位英语语言学家的方法,不是普通学者的方法。照他的方法,可以提高英文的知识,但对提高英语水平困难很大。由此造成了我国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钻研”英语,而不是“学习”英语。


 

看看“习”这个字的渊源:


 

                               Seal (說文解字來的篆軆字) Characters 

http://sucimg.itc.cn/sblog/jTh2KWRi12N陈珂教授关于学习方法之总览(上)" TITLE="学习如何学习—— 陈珂教授关于学习方法之总览(上)" />                                                     s02556   


                             


                               LST Seal (六書通來的篆軆字) Characters 

http://sucimg.itc.cn/sblog/jTh2IRfaGbk陈珂教授关于学习方法之总览(上)" TITLE="学习如何学习—— 陈珂教授关于学习方法之总览(上)" />
                                 L38501    L29013    L29014    L29015    L29016   

  


       


                                  Oracle (甲骨文编來的字) Characters 

http://sucimg.itc.cn/sblog/jTh9gXuPn7f陈珂教授关于学习方法之总览(上)" TITLE="学习如何学习—— 陈珂教授关于学习方法之总览(上)" />                                          j08301    j08302    j08303    j08304 


飞鸟的“习”——学习飞行,比如雏鹰,是感性的,动作的,一遍一遍重复的!

 

所以我的英语学习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三不”:


1、不记单词;


2、不学语法;


3、不做作业。


坚决做到这三点,再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路数,英语水平,而不是英语知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中达到较高层次。解决我们英语学习中只注重掌握知识,不注重提高水平的根本问题。同时也不像疯狂英语那样,只管英语应用,匮乏英文语言高层次的解决——疯狂英语跑到另一个极端,对广大希望考研的同学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象新东方举办的考前班,对考试有利,但是,对提高个人的英文水平好处不多,而且学习成本太高。

 

再比如一门专业课的学习,总是会有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学习,比如戏剧理论,你一定要涉及到大历史——从世界史到本国史,从外国戏剧史,到中国戏曲史,甚至包括一定的历史地理,然后,你还要纵览古今中外的戏剧家们一大串理论学说,最后才能说我大致了解了什么是戏剧理论。这还只是一般了解。你想考研,以为只要得到这些知识点就可以了吗?不是。因为你还要被要求有自己的见解。比如,戏剧理论专业的考试一般都会有一个中外戏剧作品中某一人物的分析。当然会有一个范围,主要是莎士比亚、易卜生或中国的曹禺的作品。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点,而是你的独到的见解,不是照搬的“知识点”——这些独到的见解是上面那些知识的积累,在积累上的活用——联想,触类旁通……。


怎么办?所以要——

 

3、我行我素


“我行我素”的意思(官方解释):


 

[persist in ones old wagslive byone's own difinitionsstick to one's old way of doing thingsthedogs barkbutthe caravan goes on]


无视别人的议论与看法,还是按照自己平时的一套做法去做。

 

我在这里应用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让学习按照自己的性格和习惯来进行,别人的全都是参考,而不是定论。


话虽这样说,这里还是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参考:

 

1、建立框架


建立框架,就是不要在意知识点,而是知识框架——首先是史学(时间)框架,然后是知识(空间)框架。先有框架——整个儿的知识体系的轮廓,然后才有点与面。而不是倒过来:先有点与面,再来建立框架。那是不行的。


这靠的是悟性,不是记忆。


建立框架是混沌的,整个儿的,包围的。

 

2、注重分析


注重分析是理性的,思考的,细致的。这是一种精打细算:什么是我不足的?哪里是我没注意到的。自己给自己找茬儿。自己去发现。

 

3、培养兴趣


没兴趣万事难成。但往往有时候你就是没兴趣,可又不得不做,所以只好靠培养。或说:学习那么苦,我怎么能培养兴趣?你祷告上天吧,因为你没有信心。兴趣得来是因为有信心。就是打麻将,也是一种信心;吸毒,也是信心——相信那东西一定有趣,能让我一时半会儿很快活。所以,学习的信心所在,就是学习的兴趣所在。有了信心,才会有兴趣;不丧失信心,就不会丧失兴趣。倒过来,丧失信心,也就丧失了兴趣;一个人对一切了无兴趣之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学问里面一定很快乐——这就是信心。


培养兴趣,才有信心。

 

有信才能得救,有信就能得救。

疑者得到的全是问题,所以忧虑;信者得到的全是信念,所以快乐。


有信念,就会有盼望;有盼望,就有爱。

 

最高级——学习让你更能够去爱【兴趣也是爱之一】。一般说来,凡是主流文化留存下来的东西,都是充满爱意的;没有爱意的东西,一般很难在主流中留存。主流社会、主流学校、主流教师、主流父母……一定是主流文化的产物,只有非常态(变态)下的社会、学校、教师、父母才会偏离主流,把恨传达下来。

 

如果你恨学习,呵呵,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当然,那已经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了。

 

所以圣经里说:有信、有望、有爱。这三者中,爱是最大的。


【哥前: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