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曾经这样思考》写的序言

(2011-12-26 16:56:13)
标签:

杂谈

2011年9-11月在江西财经大学开讲三个学分的选修课:《思想统治企业》,154人报名,最后留下113人。结业时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文章结集,书名是《曾经这样思考——留给2021年的文字》(2011年首届《思想统治企业》学分班文集),这是我为此书写的序言。

 

为《曾经这样思考》写的序言

 

   

    人是“历史”的工具。是说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无法超越历史。很多事情,在做成时,志得意满,但事后想来,发现都是“历史”让你做的。所以,谁都不能违背历史的意愿,服从就是,服从就好。这样说,或许会让有的人觉得:人生很无奈。而这,却是事实。深入一步去想,如此这般理解“自我”与“历史”的关系,其实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抬举。试想:如果“历史”从来不让你做什么,那你,不就白来这世上一次了吗?

    其实,也只有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当下应该去做些什么事情,才会让生命变得越来越有份量。也就是说,当一个生命有了历史感和使命感之后,眼界和心量就会不一样。进一步的意义在于: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如果不想让历史忽略“这个生命”的存在,必须学会为自己活着,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以上,就是《思想统治企业》这门课程最深层次的目的所在。为了十年后的他们——今天才20岁上下的“90后”,——能不辜负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并无怨无悔地到达而立之年,我刻意在课堂上为他们的心灵播下一颗种子: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担当。

    一门课,如何能让学生记住一点什么,并在十年后还值得回味?我以为,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让他们留下一些文字。基于此,我给全体希望得到学分的同学,布置了一个不可讨价还价的作业:每个人都要写一篇文章,文章只有一个要求:十年后,自己读着不后悔(这就是一种担当)。同时也提出警告:如果有人在网上荡一篇文章或请人代笔交差,一经发现,将责令重写。

    果然,有十一篇(约10%)文章被我“百度”出疑似抄袭,我让这些同学重写,他们接受了。因为,经过三个月的授课,他们至少记住了我的一句话:“我跟你们玩儿真的!”

    重写的文章,没有发给评委再评分(评委居然没有发现这些文章系抄袭,一定另有隐情)。尽管有些重写的文章,我给了“A”,但他们文章的名下,没有评委的分数,这算是“胎记”。

    我也知道,最终完成的这本文集,可能还有文章是抄袭、拼凑或请人代写的。于是,我让大家自愿购买这本书。愿意买的同学,一定是对自己用心写的文章表示满意,希望留作纪念。不愿意买的,情况会复杂一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是抄袭、拼凑或请人代写文章的同学,不会有强烈的愿望留下这本书,因为一个人有的时候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但最终骗不了自己。这样说,可能未必与这本文集的事实相符,但它合乎逻辑。我相信:只要是自己用心写出来的文章,不论好坏,十年后,一定会愿意拿出来回顾。

    113篇文章,每一篇我都认真看过,并且是在看完第二遍以后,才按“A+、A、B+、B、C”五档分别给分。当然,给出的全部分数,都是我自己的主观印象分。评委此前按百分制给出的平均分,完全被我搁置一边,未作打分的参考。

    我评分的第一个标准是:“真”。作者是不是在说真话,是最重要的指标。有的文章,读起来,完全是小孩模仿大人口气在说话,便可初步认定为抄袭之作,至少是食而不化。这样的文章,如果作者否认抄袭或不愿意重写,我给的分一般都不高。

    第二个标准是:“善”。看文章的字里行间,是否袒露出了一颗善良之心。因为一个“善”字,可以陪伴这些孩子走得更远。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相信,他们因“善”而得的分,肯定不会少;

    第三个标准是:“美”。观察角度之新异,文章结构之精美,表达方式之新颖,语言流畅之优美,影响分数的高低。

尽管我给出的最后成绩,不可能绝对公平。但程序是公正的,结果是公开的:全部文章给我时,没作者姓名;成绩出来后,所有文章连同成绩打包发给了每一位同学,任何学生都可以就自己或别人的分数,向我投诉。我是用我做到,想在课外再教同学们一招:如何制定一种规则,来约束权力者,剥夺打分人任意加减分的权力。在我看来,教育说到底,是用“做”而不是用“说”来影响人。当老师的,做我所说,说我所做,才会有力量。

    虽然评委的分数与我交给教务处的评分毫无关系,但评委的工作仍然有意义:1.评委们最后给出的平均分数,留在文集每篇文章的名下,评委的公正心和评分水平,也将留给历史来评判;2.这本文集的文章顺序,是按评委评分的高低排列的。其实,设立评委的另一个意图在于:想找个理由给这些自愿做公益的同学加分。

    113篇用心写出的“真善美”,为这门课程打上了一个句号。我在课程结束时提议:相约十年后,我们再聚会。届时这本《曾经这样思考》一定会勾起大家美好的回忆,但愿每个人的回忆中:有你、有他、还有她,加上一个怪怪的老头儿……

    感谢这113位同学,陪我度过一生最美好的三个月的三个周末时光,他们让我看到了充满活力和希望的“90后”;

    敬佩这113位同学,他们忍受了江西财经大学有史以来最严酷的考勤制度,并咬牙切齿地坚持到了最后,着实不容易——在逃课都可以通过“逃课网”进行货币交易的当下,他们没有选择放弃,让我感动得眼眶都湿润了……

    祝福这113名同学,在得到3个学分之外,他们还得到了这本文集,以及只有每个人自己才知道的那一段因缘,加上属于自己的关于成长故事……从此,他们知道:做人要学会从忍受到承受,从承受到接受,从接受再到享受,这个过程,就叫做:对生命的担当。

    人,是“历史”的工具,不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人,每天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不论你担当,还是不担当。

    是为序。

 

 

附北京大学公益讲座028志愿者李蔚(中学退休老师)读此文的感言:

    郭教授,听您的讲话是一种享受;读您的文字是一种激励——虽我已是夕阳在山,但听后、读后,会有东西在胸中涌动……
    “为了不让历史忽略这个生命的存在,必须学会为自己活着,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活着,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样的话多么本真,多么实在,又多么让人警醒啊!因为我们在虚华的行程中早就忘却了我们来此一生为了什么了。
    您为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自己首先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担当。”这个“首先”多好啊!是“首先”——有了首先,你才可以、你就可以续写N多个“然后”啊。“人,每天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这话也是您告诉我们的——生而为人,我们可以有历史!我们虽渺小但我们可以伟大。“做人要学会从忍受到承受,从承受到接受,从接受再到享受……。”多么美好的人生啊,我们又何尝不应该为它做点什么呢?像您一样——做应该做的事!
    昨天,在清华大学第38期《从生命到慧命》课程中当志愿者,您知道我有怎样的感受吗,我自己都觉神奇。志愿者在8点就要集合。我要从东五环赶去北四环北的清华。6点钟就出发了。就像去奔赴一个圣洁的聚会,不知哪里来的劲头,坐406路公交到长虹桥西,往回走,团结湖地铁站乘10号线,知春路下来,转13号线到五道口。因为没坐过,绕很多次才来到地面找到五道口方向的站台,心里纳闷,地铁到此为何来到地面?为什么一个60多岁老太一点不觉得辛苦呢?奔向一个目标可有劲了;
    您在轻轻的音乐声中开始了讲座。听到您声音那一刻,您知道嘛,就像久违了的朋友一样:我就知道,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内容,不听是不行的;久了不听更是不行的——虽然我已经听过多遍,内容有的也已烂熟于胸,就是想听,愿意听,爱听。中间手机震动收到短信,顺便看了一下时间,11点10分——知道我当时心里的反应吗:哎呀,还有50分钟就要结束了呀,不想结束,想听——永远。
    《飞天》的音乐响起来了,打击乐声让我的脚尖有了弹跳的感觉;随着小提琴声我再一次的飞翔起来。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很久以前,有一部动画片似乎叫《雪娃娃》。是说,孩子在冬天堆雪人,把雪人装点成一个雪娃娃。可是春天来了,雪娃娃化了,动画片里的雪娃娃就变成了蒸汽娃娃,洁白的蒸汽娃娃就飞呀飞呀——向天空飞去——轻盈、自在、飘然:美极了!在郭教授的引领下,我就像那雪娃娃一样,飞呀飞呀飞呀……
                                                                                      028号志愿者
                               2011年12月25日写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