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魂兮归来

(2009-07-24 10:39:13)
标签:

杂谈

 

魂兮归来

 

——纪念陈寅恪逝世40周年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浩瀚的天宇,有一颗独立且自由的蓝色星球。

 

    经历了46亿年的漫长演化,这颗蓝色星球终于孕育出神奇的智慧生命。从此,把自己叫做“人”的智慧生命,开始在这个星球上创造文化的历史。

 

    史海茫茫,兴亡不尽。多少文明消失殆尽,多少民族断续以绝。

 

    惟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却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不断融合壮大,并创造了持续5000年的辉煌历史,她的名字就叫“中华民族”。

 

    一条条奔腾的河流,哺育着一代代苍生黎民;

    一座座高耸的山峰,支撑起一个个民族脊梁。

 

    长江之畔,彭泽之滨,有一座以雄、奇、险、秀享誉世界,因名人荟萃而闻名遐迩的人文圣山,也是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和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这就是庐山,亦称“匡庐”。

 

    2003年6月16日,三百年来中国最杰出的文史大师、旷世奇才陈寅恪,在逝世34年之后,终于落葬庐山植物园景寅山,与夫人唐筼永相伴随。

 

    万年砾石,久远深邃;

    高山仰止,匡庐一峰。

 

    匡庐奇秀,文满天下,乃人文圣山。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人的高度,取决于他的思想高度!

 

    庐山作为陈寅恪的归宿,可谓“事所必至,理所固然”。否则,庐山何必如此高耸入云?又哪须这般坦荡无私?

 

    敢将私情跪斯人?文化神州独一生。

 

    跪在这座坟茔的前面,回望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史,我们会从另一个角度深刻理解那一联著名诗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翻开《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一门三代祖孙四人分立条目,享有如此殊荣者,独此一家!

 

    陈寅恪家族恰似巍峨的群峰,耸立在星汉灿烂的中国文化历史长廊;又如一道光芒,以其夺目的光辉划过人类文明流光溢彩的星空……

 

    在人类以血脉传承的历史长河中,

    权力之舟,能走多远?

    财富之舟,能走多远?

    家学的传承之舟,又能走多远?

 

    离庐山不远,就是陈寅恪家族发端的地方。修水县,义宁镇,竹塅村一个普通而迷人的小山村。

 

    陈寅恪家族在崛起之前,也是布衣小民,为了寻求一方安身立命的土地,他们辗转流徙,结草为棚,垦荒为业。“以诗书立门户,以孝悌为根本”的文化基因,使这个文化型大家族世代书香,贤杰满门。而这个家族生命史的起点,正是这条普通的乡间小路。

 

    多少先人的良好愿望,在时间的长河里都成了泡影,而坚守在陈家大屋后山上的这位老人——陈寅恪的曾祖父——陈克绳,却自信能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一切,他成功了,他的成功留给了世人无尽的思索……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他主持下的湖南新政真正赋予戊戌变法以实际意义,湖南也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中国最富有生机的省份”。戊戌之变后,清廷以“滥保匪人”的罪名将陈宝箴革职,永不叙用。不久,慈禧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终年70岁。他给后代留下“不治产,不问政” 的遗嘱,奠定了这个文化型家族特殊的历史走向。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清末进士,曾受吏部主事,时乃“维新四公子”之一。戊戌变法后,他因“招引奸邪”之罪名而被革职,一代诗坛泰斗入住松门别墅,息影庐山。

 

    “松门别墅”不远处的这块巨石,形如虎踞,其势威猛,陈三立亲书“虎守松门”命人镌刻其上。

 

    “7.7事变”后,陈三立拒绝日寇的威胁利诱,断药绝食五日,与世长辞,享年85岁。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近代著名画家,与鲁迅交谊甚厚,常与齐白石切磋画艺,备受齐白石推崇。他把画、诗词、书法、篆刻熔于一炉,四美相得益彰。为一时画坛之冠,然而天妒其才,年仅48岁便英年早逝,他的逝世,被梁启超称之为“中国文化界的大地震”。

 

    陈寅恪的侄儿陈封怀,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1993年病逝,享年93岁。归葬于庐山植物园,与叔叔陈寅恪墓只隔几米。有贤侄相伴,大师当更感欣慰矣!

 

    如果说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那么,陈寅恪就是中国最痛苦的学人。他“以求学之故,奔走东西洋数万里”,“凡历数十年,遭逢世界大战者二,内战更不胜计”,他一生都处于硝烟弥漫、祸乱丛生的年代,古稀之年,目盲之外,更添足膑。1966年开始,被抄家,遭批判,1969年10月,在身心备受摧残、人格惨遭屈辱之后,他带着无限的遗憾,告别了自己爱着却不能再爱、看透且不忍再看的世界,享年79岁。

    敢问苍天,待陈寅恪何其酷也!

 

    与陈寅恪一生坎坷相对应的是其丰碑巍峨般的学术成就,被学界公认为“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

 

    一位与陈寅恪同时代且位高权重的学人,曾经信誓旦旦提出,要组织50人,联合研究10年,一定要赶超陈寅恪。由此,后人可以想象,这双眼睛后面深藏着何等的学识和智慧。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的。在一个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沉默的大多数只能无奈地选择麻木,然而,陈寅恪则是一位兼具正气与骨气、特立独行的中国文人。

 

    这是一条普通的小路。如果有人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告诉你,生命的最后20年,只能走在这样一条小路上,你会怎样想呢?你还愿意为了人生的信念继续前行吗?

 

人去楼空,旧游飞燕与谁说?

 

    先生已经累了,独立与自由之魂,终于在这块土地上有了安息之地。

 

    魂归来兮。三千年之后,五千年之后,一万年之后,当无数的坟茔都已经没有考古价值的时候,石碑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十个字,依然会闪烁着人类崇高精神和伟大智慧的熠熠光辉。

 

    这颗蓝色的星球,还将继续以其独立的精神,在浩瀚的天宇中自由地翱翔。

 

    延续了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还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继续创造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

 

    历史还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延续,其主线一定是精神与思想的延续,一个民族的复兴,说到底是文化的复兴,而检验文化复兴的标准,在于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的高度。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中国文人之魂,乃中华民族之魂,它将“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