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继统
公元1521年3月14日,明朝的第十个皇帝,正德皇帝朱厚照死了!
皇帝也是人,人总是要死的。但朱厚照死在三十一岁上,没有留下儿子,没有留下遗诏,这给朝廷带来了麻烦。
朱厚照是弘治皇帝的独生子,备受宠爱,两岁就当上了太子。所以,从小就被娇惯坏了。到了十五岁,当了皇帝,还是陋习不改,而且除了骑马、射猎之外,喜欢到民间玩妓女、寡妇,甚至是孕妇,所以,到死也没给朱家留下一个龙种。中国古人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好可以用在朱厚照的身上。
独生子的朱厚照没有儿子,让他父亲断了后,但这并不表明他爷爷宪宗皇帝断了后,因为朱厚照还有一个亲叔叔,早年被他爷爷封为兴献王,虽然叔叔已经死了两年,却留下一个独生子,这人叫朱厚熜,也就是朱厚照的堂弟。
所以,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往上追朔到朱厚照的爷爷,朱家还是后继有人的。
于是朱厚照的母亲,孝宗皇太后张氏,让太监到内阁找大学士讨论皇帝的继承人问题。首辅大臣杨廷和早有准备,从袖中摸出《皇明祖训》说:“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的长子,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应当立为皇帝。
杨廷和是什么人?
杨廷和是明代的大学士,前后辅佐过三个皇帝,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由于他对朱厚照一味谦让,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制约,致使皇帝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朝廷内外对他也颇有非议。
杨廷和的提议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一致同意。随后,就由他起草《武宗遗诏》,将这个决定公诸天下:
“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皇考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即日遣官迎取来京。”
这份诏书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1、只强调继统,没有提及继嗣,这为日后的大礼议之争埋下了伏笔。
2、明确指出朱厚熜是兴献王长子,这等于公开承认他是孝宗的侄子,而且不再为孝宗立嗣。既然是侄子,日后也就不存在更改称谓的理由。换句话说,朱厚熜继统继的是宪宗(他爷爷),而非孝宗(他伯伯)。是孝宗朱祐樘“兄终弟及”,而不是武宗朱厚照“兄终(堂)弟及”。
在朱厚熜上路之后,杨廷和等人开始讨论如何迎取皇帝继统的问题。
4月22日,朱厚熜来到北京,杨廷和要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从东安门进文华殿,然后再选定日子继承皇位。而朱厚熜虽然年仅15岁,但绝非是不谙世事、任人摆布的少年天子。对此,他明确反对,对手下人说:“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我是来继皇位的,不是来继皇太子位的。
朱厚熜其实也知道,按常理,应该是先过继给伯伯,然后再继皇位,但,你杨迁和起草的《武宗遗诏》里没这么写,我也就不客气了,将错就错,占个便宜。朱厚熜知道,此刻他是有实力叫板的,因为他爷爷只生了两个儿子,现在都死了,两个孙子就剩下他一个孙子了,没有竞争对手,这皇位非他莫属。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已经三十七日了,你们不迎我进去当皇帝,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这一叫板,杨廷和就没辙了。史学界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杨廷和考虑不周造成的尴尬,因为杨廷和代拟的《武宗遗诏》给朱厚熜留下了空子,本想这皇帝年纪还小,想个办法就能补上漏洞,所以他临时搞的这个补救措施,也没有来得及和群臣商议。在朱厚熜拒绝入城的情况下,如果闹僵,倒霉的只会是他自己,因为他已经当了37天的代理皇帝,并且开始做了很多革除弊政的事情,甚至包括杀人的事情也已经做完了。皇帝如果到了北京,却即不了位,他就有篡权的嫌疑,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只好屈服,放弃了先过继的主张。
究竟杨廷和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考虑不周,后面我们会再作分析。
反正朱厚熜就是这样,没有过继给他伯伯,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而是直接当上了皇帝。他的新年号为嘉靖,所以史称嘉靖皇帝。
到了4月27日,朱厚熜即位第五天,就让礼部的官员讨论有关他父亲兴献王的称呼问题。礼部尚书只好请示杨廷和,在杨廷和的授意下,礼部会同六十余名大臣上疏嘉靖:认为嘉靖应该效法汉朝和宋朝已经有的先例,他要先过继给伯伯,然后对他的父母改称叔叔和婶婶。就像清朝时的光绪,要叫他父亲为七叔。
但是,嘉靖帝也是独子,如果同意这一要求,就意味着自己的父亲断了香火。因此坚决反对,甚至向文官集团求情:“卿等所言俱有见,第朕罔极之恩,无由报耳。今尊父为兴献皇帝,母兴献皇后。”也就是说,你们说的都对,但你们能否为我想想,父母的生育之恩,我拿什么来报答呢?所以,我希望封我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
杨廷和以及百官,坚决不同意他的主张。于是就僵持下来了。
到了7月份,就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开始政治投机,讨好嘉靖,有一位进士递上了一份奏疏。认为如果是过继,应该在嘉靖的伯伯在世的时候,才可以过继,现在伯伯已经死了,堂兄也死了,搞的什么过继呀?而且,杨廷和遵从《皇明祖训》,依据的是《武宗遗诏》,迎取皇帝入继大统,没有提到过继的事。《武宗遗诏》中只有“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明确了嘉靖是“兴献王的长子”,是按伦序当立皇帝的,并没有说是要当他伯伯的儿子。所以,嘉靖现在应该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然后把母亲接来,母以子贵。
嘉靖看到这道奏疏很高兴,让大臣们再议。杨廷和等大臣们还是不服从。
1521年9月,嘉靖的亲生母亲,从湖北安陆到了通州。《明史》上记载,当她得知朝廷大臣打算她儿子过继给孝宗皇帝,非常愤怒,说道:“安得以我子为人之子!”坚决不肯以皇帝婶婶的名份进京。
嘉靖听说之后,哭着找孝宗皇太后张氏:如果这样,我还不如辞去皇帝,带母亲回湖北。因为君王要以孝治国,我如此不孝,如何可以当国君。
孝宗皇太后张氏与杨廷和没办法,只好妥协,让嘉靖下诏书:“圣母慈寿太后懿旨,以朕缵承大统,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也就是说,奉皇太后的懿旨,我来继承皇位,我的父亲可以叫兴献帝,母亲可以叫兴献后。由此,嘉靖又进了一步,只差在帝前面加一个“皇”字了。
但这个决议还是留下了伏笔,这只是孝宗皇太后的懿旨,并不代表朝廷大臣的意见。
1521年12月,嘉靖又拿孝宗皇太后的“懿旨”说事,进一步提出要在“兴献帝、后”的名称上加“皇”字。
1522年正月,清宁宫后殿着火。杨廷和借机说事,认为是“兴献帝、后加称,祖宗神灵容有未悦”所致。嘉靖只好称他伯父为皇考,伯母为圣母,而称献帝为本生父母,不再加“皇”字了。
杨廷和的坚持,终于维持了正统,守住了自己在文官集团面前的尊严和名誉,当时的士大夫是很有骨气的,所谓“从道不从君”是很受人尊重的。所以后来的海瑞就敢对嘉靖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杨迁和还是得罪了嘉靖,他只好辞官。应该说,嘉靖的一再挽留是出于真心的,因为在治理国家方面,杨廷和在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杨廷和也是想挽回自己在武宗时,因迁就皇帝给自己带来的不好名声,希望能够实现“嘉靖中兴”,挽回一些面子,但他又不能在维护正统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向嘉靖妥协,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524年,杨廷和辅佐嘉靖已经三年了,该做的事已经都做完了,而大礼议的事,实在让他两头为难,所以一再请求告老还乡,嘉靖没有办法,在谴责杨廷和“因辞归咎,非大臣道”的同时,让他辞去了内阁首辅职务,退休回老家。
杨廷和辞职后不久,嘉靖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正式下令将自己父母追封为“皇帝”和“皇太后”,把“本生”二字去掉了。并给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睿宗”。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七月十五日的“东顺门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发起人,正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24岁中状元,是明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他喊出了:“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的响亮口号。230位大臣集体跪在金水桥的左顺门前痛哭请愿。嘉靖两次传旨不退之后,便命人抓了为首的8人,包括两名大学士。一时间,更是激起百官的不满,大哭大嚎,哭声响彻宫廷内外。嘉靖恼羞成怒,又逮捕了所有闹事的人。除两名大学士免予处分之外,四品以上扣工资,五品以下廷杖,180余人在朝廷之上,当场脱下裤子,用大木棍打屁股。在血肉横飞之中,有17人被打死。杨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大礼议之争就这样历时三年,嘉靖用棍棒终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一年嘉靖才18岁。从此嘉靖正是以官员们在这场斗争中的态度为标准,整合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干部队伍。更重要的是,他使自己的继位不再欠任何人的人情债。
这场大礼议之争的本质,其实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权力之争。
明朝中期,由于皇帝一人专制而造成帝国不断衰弱的情况已经很明显,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陆王心学已经在士大夫阶层盛行,文官集团要求君臣共治的呼声已经很高。这个时候,以杨迁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希望嘉靖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另类又绝顶聪明的皇帝嘉靖,他对权力的欲望并不亚于他的祖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大礼议”就成为新上任的皇帝与文官集团的一次争夺权力的较量,嘉靖要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绝对权威。
关于杨廷和在大礼议这个事件中的作为,在我看来,不应该看得太简单。可能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是老马失蹄,而更像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自保。因为,一个可以代皇帝写“遗诏”的三朝元老,绝不可能会疏忽大意,不小心给嘉靖留下可钻的空子。何况他家里还有一个中了状元的大才子杨慎。很有可能的是,他这样写诏书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因为,杨廷和知道,这个人是唯一可以接任皇帝的人选,他不能在遗诏里面写得太死,逼嘉靖在忠孝两头作唯一选择(要孝就不能继承皇位,要忠就只能放弃孝道)。但又不能违背道统,得罪文官集团。所以,他留下一个破绽给嘉靖:你能扳过来是你的本事,扳不过来也不怪我。而在文官集团面前,他的态度是坚定地反对嘉靖的作法,最后选择辞官回家,也不向嘉靖妥协。甚至最后不惜搭上儿子,以正父子的清名。
有两个史实,可以证明杨廷和在起草诏书时故意露出破绽,就给自己留了后路:
一是杨慎在流放期间,不仅在当地受到了文官的拥戴,并且六次回四川老家看父亲,嘉靖并没有过问,这件事嘉靖不可能不知道。他也就是想让你杨慎知道,你不让我有父亲,我也让你尝尝远离父亲的痛苦。杨慎其实真是给他爹爹争回了一代名臣的面子。而这样的事,父子不可能没有商量或是没有默契。嘉靖把杨慎流放云南,是不是考虑到让他离在四川老家的杨廷和近一些呢?虽然无法考证,但可能不是随意之举。
二是,左顺门事件过去四年后,嘉靖七年朱厚熜虽然定了杨廷和为大礼议的罪魁,但只是削官为民,没有太跟他过意不去。而到了嘉靖的儿子隆庆继位初年,就给杨廷和恢复了官职,并赠太保,谥文忠公(文忠的谥号,在古代是很高级别的)。因为如果不是杨廷和在写诏书的时候,给嘉靖留了空子,嘉靖这个皇帝就要一辈子叫自己的父亲为叔叔,叫自己的母亲为婶婶了,而且要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下去。隆庆皇帝都知道这一点,嘉靖还能不知道?没准给杨廷和这个谥号,是嘉靖在临死前给儿子的一个交待。
好,关于“嘉靖继统”,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