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重要的是用人(下)

(2007-10-25 13:57:03)
标签:

人文/历史

 

《大明王朝1566》在展现严嵩靠用对胡宗宪而得以自保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嘉靖知道浙江的“改稻为桑”因胡宗宪的不积极几近失败,并且还惹出了毁堤淹田的大案之后,对严嵩、严世蕃一伙极为不满,因胡宗宪是严嵩的得意门生忠实弟子,遂对胡宗宪也心怀戒意。在接受严嵩的提议,恩准胡宗宪辞去浙江巡抚,保留浙直总督全力抗倭之后,见严嵩和胡宗宪已经退下,走出玉熙宫精舍,便对吕芳说:“你说这个胡宗宪到底是哪路神仙,居然把我们都绕进去了。”

吕芳正颜答道:“没有人能把皇上绕进去。胡宗宪是被夹住了,左右为难。严阁老那边肯定不再认他了,以他的为人,也不会再投靠徐阶、高拱、张居正他们。浙江不能乱,改稻为桑的国策还得推行,两头不卖他的账,不累死,也得愁死。”

嘉靖接下来的一番话就意味深长了:

“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剿灭倭寇要靠他,抚住百姓不造反也要靠他。不能让他累死,更不能让他愁死(嘉靖很清楚,尽管胡宗宪是严嵩的人,但用人之时,不能意气用事)。裕王派到胡宗宪身边的那个谭纶要保,看住他们,可人还是少了(用归用,盯归盯,谁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才是高手)。暗中传个话给裕王那边,徐阶、高拱、张居正要是还奏请什么人到浙江,一律批红照准(要让皇帝信任,就要容忍皇帝加大监督力度,这一点,以胡宗宪的老成,相信他是个明白人,只有血气方刚不谙世事的现代大学生毛头小伙,才会对上级的监督产生逆反心理)。”

吕芳:“是。”

嘉靖:“还有,告诉杨金水,宫里这边不许再跟胡宗宪为难。”

吕芳:“奴才明白。”(观众大体也看明白了)

这场戏的台词写得好,演员也演得很好,着实是描写帝王权术的点睛之笔,可谓入木三分。

严嵩当然也知道自己在大明朝充当的角色,所以他对儿子严世蕃语重心长地说:“不仅皇上离不开你爹,大明朝也离不开你爹。这二十年来,你爹不只是杀人、关人、罢人,也在用人,国库要靠我用的人去攒银子,边关要靠我用的人去打仗,跟皇上过不去的人要靠我用的人去对付!这就是我要对你说的话,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义。”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严嵩让严世蕃写信给胡宗宪:“请他看在我已经老了的份上,务必在这半个月内打好几仗,稳住东南大局。”

严世蕃不解地问道:“这样的话不说他也会做。”

“听好了!”严嵩真是恨儿子不开窍,大声喝断了严世蕃:“打好了这几仗就休整。倭寇不能不剿,也不能全剿,这才是要紧的话!”

严世蕃终于明白了,虔诚地望着父亲。

严嵩索性把底牌都摊给了儿子:“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与嘉靖说的完全一样,一字不差)。倭寇在,胡宗宪就在,胡宗宪在,就谁也扳不倒我们。明白了吗?”(想必嘉靖也明白,反正观众一定是看明白了。现在的一些经理人在做项目时,也常常使用这一招,而且还会故意埋一些“地雷”,以备老板一旦翻脸时,手中有谈判的法码。较之古人真是更上了一层楼)

偏爱胡宗宪的刘和平,让剧情的发展成这样:胡宗宪没有听严家的私见。明嘉靖四十年七月,胡宗宪亲督戚家军发动了第八次台州抗倭大战,其“身冒炮矢,意在殉国,以全忠名”的气概,鼓舞了戚家军将士奋勇血战,获得了台州大捷,促成了与为患十年之倭寇最后决战的态势!有了这次大捷,十年倭患肃清在即!但几次大战下来,浙江藩库已没有库银,战事只好搁下(刘和平想告诉观众的是,这不怪胡宗宪)。此后,胡宗宪终因官场的波谲云诡和战场的艰难困苦,弄得身心憔悴,不得不见好就收,回家养病,不再出山。

刘和平为什么不写胡宗宪最后的悲惨结局(见前文《身正也怕影子邪》)?是不忍心,还是怕扯出这个话题之后,这个戏收不住场?不得而知。尽管胡宗宪后来被杀的主要是因为他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但为什么要把对手斩尽杀绝,杀得干干净净才安心做事呢?难道严嵩手下就没有一个不该杀的人吗?这些人都曾经为国家多少都立过功劳的呀!想来肯定是因为徐阶只是首辅,而不是宰相,因为自古“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过,刘和平没有彻底忘记胡宗宪,第三十九集,在严党已经彻底飞灰烟灭之后,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大功在身且刚毅正直的明朝大将。

胡宗宪死后两年,太监黄锦陪嘉靖在北京西苑太液池溜弯儿时,有一段对话,可以看出胡宗宪不论是对于严嵩还是对于嘉靖是多么地重要——

嘉靖:“朕给你念首唐诗,你猜猜,朕说的是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倘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锦:“主子也太小看奴才了,这个人说的是李广。”

嘉靖望着远处:“笨奴才,李广还要你猜。”

黄锦从语气中听出了嘉靖的惆怅:“主子想起胡宗宪了?”

嘉靖:“严嵩父子不争气呀!弄得连胡宗宪这样的人才,朕也不能用了。要是他还在,俞大猷和戚继光他们早就把福建和广东海面的倭寇剿了。今年那几百万两军饷也就省了(多大的成本呀!一个人才值多少,常常是说不清楚的),丝绸、瓷器,还有茶叶,早就可以卖到西洋去了……”

说到这,主仆一阵黯然。

在嘉靖无奈的背后,我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了皇权政治的残酷!那些真正要杀胡宗宪的人,此刻正在权力中枢为帝王和帝国效力,他们没有度量,但他们有能量!这是让嘉靖每每想起来就柔肠寸断的事情。再霸道的皇帝也有不能自己说了算的事。想必他能理解他孙子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的苦衷。这当然是后话了。

不论是对于皇帝来说,还是对于首辅来说,要做大事,重要的是要用对人。所以,嘉靖为儿子朱载垕和孙子朱翊钧选了一个人,这个人就叫张居正。

张居正走了一条与严嵩截然相反的为政之路。他的人生观是:可以不追求实惠,但要追求精彩。他真正是用足了历史给予他的全部政治权力资源,不留余地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现在想来,他应该是知道自己最终下场的,但他还是选择了“宁可不谋生,也要谋国”(这样的人不是好父亲,所以,最好是没有孩子,这样倒是可以来得更潇洒一些)。但是,他遇到的皇帝不是老谋深算智商超人的朱厚而是年幼的朱翊钧,这是一个大麻烦。

因为张居正的一切的改革,都是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所以难免在某些方面破坏了官场的潜规则,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加上再聪明的人也不是神,在政策及用人上,张居正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很快就有人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朱翊钧呢? 那个张居正在位时,出于需要与无奈一直尊其为师长的人,早已耿耿于张居正的震主之威,张居正一死,他终于有了释放多年压抑的机会。因为,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张居正效国自然需要权力,但这种当权的同时,也意味着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这两个男人当然地要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就是帝王的逻辑!张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在帝王身边从来就不缺帮助帝王寻找心理和生理快慰的小人!尽管张居正吸取了严嵩的教训,在为臣方面走了与严嵩相反的道路,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贪婪权力——这个害死多少忠良和奸逆的“男人最爱”!

张居正逝世后,人亡而政息,他在位时所用的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制。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张居正喊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而一切俱已晚矣!

在《大明王朝1566》中,张居正是一支前途看好的绩优股,而我在这里之所以要将他未来的结局提前写出来,是因为想说明一个问题:严嵩也好,海瑞也好,徐阶也好,张居正也好;谋国也好,谋身也好,谋人也好,谋己也好;对于一个家国不分的封建帝国,忠君与报国在根本上是矛盾的!所以,所谓的用对人,核心是用人之人的利害关系,这里面没有原则与理念,原则与理念永远都是说给还没有掌握权力的书生们听的。

 

警世通言——

当你在利用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利用你,这就是公平。

没有人不会犯错误,权力是放大个人缺点的最好工具。

 

20071072239于北京中海雅园丽都阁11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