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家》双周论坛
(管理和商业的思想论坛)
地点:北京海淀左岸公社
时间:2007年9月29日下午14:00-17:00
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
主讲人:刘和平
郭梓林
主持人:
各位好!欢迎大家来到管理学家双周论坛,我们本次论坛是管理学家双周论坛在北京分会场的第15期。本次为大家呈现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因为是传统文化和商业精神两方面的话题,因而这次请到两位主讲人,接下来就为大家隆重的介绍两位。
第一位是南开大学兼职历史教授,《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的作者刘和平老师,欢迎您。
第二位向大家介绍的是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科瑞集团副董事长郭梓林先生,欢迎您。
请出二位之后,就把大量时间留给二位,首先有请郭梓林先生讲话。
郭梓林:
非常感谢大家的光临。
今年春节期间,湖南卫视热播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它的编剧就是《雍正王朝》编剧刘和平先生。我认为这部连续剧,是中国国产历史电视剧中的极品之作。看了之后感触很多,于是间断地写了一个系列的剧评,总标题是《一个王朝的投影》。目前已经在《管理学家》上连载了十七篇,还会继续写下去,主要是谈我对这个电视剧现实意义的理解。
在今年四月中旬,《中国企业家》举办了一个讨论《大明王朝1566》沙龙,我有幸认识了刘和平先生,进行了初次的交流,后来他到清华大学听过我的课,又有了几次电话交流,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就约他来做这次活动。
再过几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立58周年了,前一个29周年,我们都在搞计划经济,搞阶级斗争,后一个29年,中国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整个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举世瞩目的。一方面是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资源的浪费也很严重;另一方面是,在精神方面出现各种问题。中国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都在想为中国人在新的世纪找出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最近,有一位英国的学者说,你们中国人都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是,中国人是否有值得向世界输出的文化理念呢?中国人总不能因为向全世界输出牛仔裤,输出袜子,输出衬衫,输出皮鞋,就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吧?有没有值得向世界输出的文化理念?这对中国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中国人必须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中国人不能只是一个孤魂野鬼去跟人家一体化,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人格、国格和自己独立的人文精神来和世界一体化,这是一个比较大也是比较深刻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当然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从《大明王朝1566》中,我就看出了这种责任,看到了我们的剧作家开始以一种饱满的热忱和深刻的思考在承担这种责任。
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与现代商业文化对接的一种精神,这是理性地理解国学热所必须去做的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所以,这次双周论坛的题目是我提出来的,刘老师也同意了。待会儿大家会知道,刘老师会和我对于这次的题目会有不同看法,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今天来这里,就是各自表述自己看法。
不管在没有一个叫做商业精神的东西,但精神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法国一位思想家叫帕斯卡说过:“人其实是一根脆弱的会思想的苇草,他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前两天我看了一篇学者的文章,分析“两河文明”,也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文明衰弱的原因,他总结了三条:精神单薄,道德失控,享乐至上。
当我看到这十二个字的时候,我很容易联想到中国90年代的暴发户,恰恰与这十二个字非常吻合。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把这些人的生存状态作了这样的总结:白天用昧没着良心的方式挣钱,晚上用糟蹋身体的方式花钱;白天蹂躏自己的心灵,晚上糟蹋自己的身体。这样一些人肯定不能代表中国商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尽管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我们要建立一个具有商业文明的国家,但这样一批人肯定不能带领国民走向未来,这样一批人肯定无法代表中国人面对全球一体化,与国际接轨。那么,什么样的人能代表中国人呢?什么样的精神能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华民族这样的一个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生活过来的族群,顺利地进入市场经济呢?在这样的历史时代怎么让国民从精神上尊敬我们的商人?这绝不是有多少钱,穿多少名牌衣服,开什么样的车,来决定的。肯定不是靠这些外在的东西,要有心灵的东西,精神的东西,要有一批由人文精神来支撑一种商业领袖,才能对世界产生影响。也就是那个值得向世界输出的文化理念,才能表明中国人在新的世纪对世界是有突出贡献的。
所以,今天我跟刘老师来做的这个讲座,目的是想把我们的思考,以及我们思考中的不同角度,跟大家作一个分享。当然今天的主角是刘老师。《大明王朝1566》自热播以后,最近又有很多的进展,我们请刘老师介绍一下《大明王朝1566》在大陆,在香港,在台湾最近的发行和社会影响的情况。大家给刘老师一个掌声。
(掌声)
(待续)